西太后(盧燕飾)是權傾一代的女政治家,執掌清朝的大權幾達半個世紀,直接左右了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公元一八九四年(光緒二十年),正是西太后六十歲的時候。當時她雖然已「還政」於光緒帝(狄龍飾),但實際上依然大權在握。她所寵幸的總管太監李蓮英(苗天飾),是一位險鷙狡獪、以諂媚阿諛為能事的小人。李竭力挑撥離間太后與光緒的關係,在太后的首肯下,特派精靈的小太監寇連材(姜大衛飾),以到毓慶宮伺候光緒為名,而監視他的所作所為。
光緒此時只不過是二十出頭的年輕人,親政不久,很想有一番作為,但因優柔寡斷,致無法擺脫得了西太后的操縱;就連要懲治李蓮英等人的貪財納賄的行為,也因西太后的阻撓而無法實現。
當此之時,日本正舉兵侵略清朝的保護國朝鮮。光緒一力主戰,呈請太后作主;西太后卻以壽慶+BI33在即,且無戰勝把握,而將此事寄託在「以俄制日」以及外國使臣的從中調停的幻想上。
是年秋天,西太后鑑於光緒與晉澧皇后(凌波飾)感情不睦,大婚後從未對她宣召,乃特為之舉行選妃,並希望他能點中李蓮英的妹子李姐兒(恬妮飾)。但光緒對李並不垂青,卻選中他的師傅翁同龢(張瑛飾)推薦的瑾妃(陳萍飾)和珍妃(蕭瑤飾)姊妹倆。後來,光緒與珍妃的感情奇好,因而招致晉澧皇后、李姐兒和瑾妃等的妒忌。
面臨日本在朝鮮的侵略行動,光緒與宰相翁同龢全力主戰,而西太后與主持外交及軍事的李鴻章(谷峰飾)這一派,則採取妥協的政策。後光緒接獲清軍在朝鮮戰場奏捷的邸報,不察真假,振奮之中,立即起好對日宣戰的詔書,呈請西太后批准。西太后以不願事態擴大而斷然拒絕。但就在此際,卻傳來日軍向清朝宣戰的消息,西太后終知此仗已到了非打不可的地步,遂不得不批准對日宣戰。
由於實際上缺乏作戰的準備,結果戰事一經全面發生,清軍便告大敗。為了力挽危局和追究責任,光緒在恭親王(郝履仁飾)的支持下,採取了罷免軍機大臣孫毓汶、下詔派吳大澂應援、拔下李鴻章的三眼花翎和仗打李蓮英的板子等一系列行動。不料,西太后卻把此等行動視為公然與她作對,並把戰敗責任完全歸咎於光緒的主戰上。光緒痛苦不堪,恨不得與珍妃雙雙離開紫禁城。
西太后的「六十萬壽」在頤和園搞得熱火朝天之際,正是日軍快將打到天津之時。西太后只好派李鴻章前去與日人議和。而就在此時,李蓮英與李姐兒竟佈下了陷害珍妃的詭計,誣指她與伶人程月樓(田青飾)有私,一時弄得滿城風雨。西太后因而對珍妃更無好感。
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一八九五年四月)簽訂後,西太后與光緒的矛盾也就更見表面化。外有烈強的窺伺侵略,內有南方革命黨的反清行動,致使清庭陷入空前深重的政治危機中。西太后撤除了翁同龢等人的職位,削弱了光緒的勢力,密示榮祿(井淼飾)、載漪(姜南飾)等採取「以退為進」的策略,伺機打擊光緒的革新派。
面對著西太后的倒行逆施,寇連材勇敢地向西太后上條陳,請求她匡扶光緒,力圖自強。然而,忠言逆耳,西太后怒而下令將寇連材處死。寇昂然赴難,眾人睹而莫不悲然慟哭。
處此地步,光緒雖然獲得了翁同龢用以「扺制西太后,消滅革命黨」的「維新變法」之暗示,但仍徬徨迷惘,唯有珍妃才能撫慰得了他空虛痛苦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