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区警署
返回桌面版
主目录
繁體
簡体
English
网页指南
主页
>中区警署>中区警署导赏>营房大楼
营房大楼
营房大楼是维多利亚时期典型的建筑方式
< 上一张照片
去
下一张照片 >
[第 14张, 共26张]
广场上另一座瞩目的建筑物是营房大楼,按其英文发音又称「巴叻楼」。它建于1864年,原高三层,顶端有三角楣,最初给警员住宿,而早期的消防队亦驻守于此。后来警队编制扩大,地方不敷应用,1905年加建一层,拆去了三角楣,但屋顶仍是木结构的金字顶。 营房大楼的立面纵分五个部分,设计对称,中央、东端和西端均突出,其余两部分凹入。除东、西两端外,其他各层均有宽阔游廊,有助通风,同时遮挡阳光和雨水。地下和一楼的游廊采用罗马拱,将建筑物的重量分散到两边支柱,二楼和三楼的游廊则以多立克柱分隔。游廊内可见昔日遗留下来的石造烛台,用以燃点蜡烛照明。 建筑物的基座和梯级全用花岗石筑成,楼层则为砖结构,这是早期殖民地建筑的特色。大楼背面有扶壁支撑,可能是在战后加建,以巩固建筑物受损的结构。 营房大楼后来改为警队办事大楼,除了有办公室、报案室、羁留室和枪房外,还有更衣室、康乐室、健身室、休息室、饭堂,甚至寝室等设施。
卫生楼
军械库和储物室
警察宿舍A至D座
营房大楼
总部大楼
露天广场
下一页-一支有不同种族的警队?
<
返回上一页
建筑群历史背景
中区警署
中区警署导赏
一支有不同种族的警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中区警署是怎样的?
为什么中区警署亦被称为「大馆」?
战时和战后警察是怎样的?
香港早期的警察是怎样的?
中央裁判处
域多利监狱
建筑群附近的街道
关于展览
鸣谢
香港记忆主页(打开新视窗)
返回顶部
香港记忆. 版权所有©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