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早年以马礼逊命名的教育团体从澳门迁到香港办学,获得飞蛾岭山顶地皮开办基督教英文学校丶教会和医院,命名为摩理臣学校,自此山岗便起名为摩理臣山。最初,学校的办学理念是要在香港培训精通英语的华人少年日後当传教士,但後来毕业生都纷纷投身政府丶鸦片烟商和洋行买办,眼见传教大计不通,加上财政困难,1849年学校结束。

昔日快活谷马场的华人看台便是位於靠近摩理臣山山脚方向的位置,所以在1918年马棚大火惨剧当日留存下来的照片中,都可以在看台和烟团後方看到当时硕大的摩理臣山。

政府早於1920年代便打摩理臣山主意,计划一举移平,将山泥供湾仔填海之用。政府首先将靠近湾仔海旁的山咀削掉辟出湾仔道,後来大规模开山时才发现那儿的山泥比想像中少得多,想不到全山原来以坚硬的岩石为主,以当年技术难以开采,结果剩下近皇后大道东的半座大山原封不动。

开山时,在摩理臣山建有一条轻便铁路运载山泥往填海区,工程完成後该路段便开辟成活道。由於当时活道一带的山石较易开采,所以最早开发成社区。当时政府规定摩理臣山只供兴建运动场丶公园丶宗教场所和学校之用,最先落成的就是1936年由香港建造商会开办的摩理臣山工业学院。

到1950年代,摩理臣山近皇后大道东部份仍然是山石崎岖丶满布杂草的石矿场地段,要到1960年代才被完全削平,之後爱群道丶邓肇坚医院丶摩理臣山游泳池丶伊利沙伯体育馆丶摩理臣山游乐场等设施就陆续出现。
  • 向下滚动
  • 向下滚动
  • 向下滚动
  • 向下滚动

滚动滑鼠去看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