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中环海旁地主和金钟军部反对,中区填海工程结果停滞了三十多年,才由中环大业主之一的遮打重新提出。1887年,由於香港人口急升及港岛西海旁海床受淤泥充斥变浅,遮打於是提议由西环煤气公司海旁向东填至中环美利码头,全长10,200呎丶阔250呎,共达58.7英亩,是当时香港史上最浩大的填海工程。
这次填海大部份经费由海旁业主承担,并不涉及金钟军部地带。填海後新海旁大道建成公共交通及货物装卸大道,就是今日的干诺道。
工程由1889年开始,1903年完成。整个新填地的范围包括了今日介乎西环卑路乍街至金钟道丶与德辅道中至干诺道中之间的土地,新填地上陆续兴建出皇后行丶太子行丶邮政总局丶香港会丶最高法院丶皇后像广场丶卜公码头等等经典的中区殖民地式建筑。
踏入1960年代,由於香港经济开始起飞,对金融商业区的办公室需求大增,所以政府再次开展大型中区填海工程,这次由上环港澳码头至金钟皇家船坞全线将海旁向北推,创造出干诺道中以北的土地,成为新时代摩天大厦群的基地,从1960至1980年代间发展出香港大会堂丶天星码头丶爱丁堡广场丶统一码头丶新邮政总局丶康乐大厦丶添马舰海军基地丶新港澳码头丶信德中心丶交易广场等等着名建筑。
到1990年代初,为兴建以新机场为核心的「玫瑰园计划」,政府需要在中区再次填海,以兴建机场铁路总站及渡轮码头,结果创造出国际金融中心丶机铁香港站及新中环港外线码头和新天星码头的一片新填地,1997至1998年间随着新机场落成而完工。另一边箱,当局又将原添马舰海军基地的码头填平,发展成新政府总部所在的土地。
至2011年,新中环至湾仔绕道项目的填海工程仍然在中区一带继续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