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12月28日晚,上环下市场(即今日的苏杭街)发生大火,火势波及今日苏杭街丶威灵顿街丶皇后大道中丶摩利臣街以至上环海旁一带。为防中环遭殃,军方出动炸毁部份房屋作缓冲,事件共烧毁450间房子,200多名华人失踪丶两名英军殉职。
灾後港府顺势利用灾场瓦砾及采自山边的石材填海,由苏杭街丶威灵顿街及皇后大道中交界起,一直填至苏杭街与摩利臣街交汇处。新海旁被辟成一条阔50呎的新马路,中文起名为文咸东街,英文则为Bonham Strand(意即「文咸海旁」),「文咸海旁」成为香港史上首个官方填海工程。
文咸海旁进行同期,近中环的皇后大道以北海旁地段亦顺势加以平整,将海旁拓展至今日德辅道中的位置,当时称为宝灵海旁。
港督宝灵於1856年推出「宝灵填海计划」,倡议由政府山对下的中环海旁至东角(即铜锣湾)之间填建阔50呎丶长约4哩的海旁大道。由於1841年首次卖地时条款不清,许多拥有中环海旁地段的业主已经合法占有海旁业权,眼见中环填海会变相取缔自己拥有海旁泊船的权利,以颠地为首的洋行东主便通过各种渠道反对,加上政府财困,结果大计被迫放弃。1866年港府再提出新中区东部填海大计,这次却影响到军部建筑,军方认为会影响保安,结果再一次告吹。
朝东不成,1868年港府决定唯有避开各大洋行,先朝西部发展,由文咸东街向西环填海,填出的新海旁起名文咸西街,原海旁业主需负责该地段的填海费用,完工後可取得新地段的使用权。整个1870年代,西环填海区一直伸延至卑路乍街,新海旁起名海旁大道,後改称德辅道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