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寨城的雏型可追溯至1810年大清军队兴建的军事设施九龙寨炮台,初时主要为防守香港地区丶对抗张保仔等一众极强悍的海盗之用。1839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九龙寨更一度与英国商船进行炮战,成功抵抗英人袭击。   

香港岛割予英国後,两广总督耆英设「九龙巡检司」进驻九龙寨,负责管治今日九龙丶新界及离岛地区和主理海关税收,令这个平民聚居而成的寨城成为既有武官又有文官驻守的政军重地。鉴於防卫需要,道光帝於1846年御准於九龙寨外围兴建城墙丶环列炮台及建立衙门和兵房,翌年正式成为一座堡垒式的寨城。当时的寨城由「大鹏协副将」镇守,负责今日香港以至大鹏湾的水域,城内约有150名驻兵,并且派员驻於港岛维多利亚城,一面与港英政府作官方联络,一面又收集英方情报。城内的居民以客家石工为主,大部份都来自广东惠州。

 

第二次鸦片战争後,英国於1861年接收九龙界限街以南之地,以北的九龙寨城变相与英界毗连,已变成防不胜防。1898年列强轮流在大江南北强占土地,清政府被迫租借新界予英国99年,但协议订明九龙寨城除外,城内仍然驻有满清官员和军队,又保留原有码头供官兵出入,自成一国。当时城内共有五百多名官兵及二百多名平民居住。

岂料,1899年英军接收新界时与原居民和清兵发生冲突,英军遂强占九龙寨城,并驱逐城内官兵。此後,寨城一度荒废,後来平民渐渐进驻自行聚居,与城外的寮屋区和古老围村组成一个大型华人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