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記銅器
對話:
1960-1970年代的銅器行業十分興旺,香港出口業發展又蓬勃,所以當時炳記主攻出口市場。其後亦有兼造不鏽鋼,但重點仍放在銅器上。經多年來的口碑,都靠我們敬業樂業精神才還能保著這塊炳記的金漆招牌。
我倆自小便跟隨父親學習打銅,那時才剛小學畢業。想當年學習打銅並不是為了興趣,只是為了有一門技能防身。但這一打,便打了四十多個年頭了。還希望繼續打, 繼續工作,繼續跟弟弟一起同撈銅煲。
哥哥是萬能老倌,不論畫圖,出樣板,到成品都很出色,我自己出樣板就不及他了。雖然現在住在不同地方,但還是每天在炳記都見到,根本沒有分別。
以前的師傅對每件銅器要求很高,因為等於對自己有要求,但是現在只要快捷,不會要求耐用。
這個沙田馬會的大銅鑼屬於早年的作品,約重四十多鎊,花近一星期才完成,是我們最自豪的作品。雖然不是值錢的東西,不過還是我倆兄弟的心血造的。
打銅真的考師傅的功夫、心思和時間!雖然起貨慢,但每件銅器都經過千錘百鍊,絕對能經得上二、三十年,非常耐用。
這些用來打銅的工具,年紀比我們還要大!
銅製器具彷彿已從日常生活中銷聲匿跡,亦被視為過時、落伍,現在已經沒有人用銅製水煲了。
以前我們較多接酒樓的大訂單,近年來以涼茶舖的訂單為主,而顧客大都是訂造葫蘆形的大茶壺。您們留意一下,看涼茶舖的大茶壺,很多都刻有「陸炳記造」的字樣。
由於外國的銅器原料較香港貴,加上手打銅器的店舖愈來愈罕見,故此仍有些客人會專程從新加坡、加拿大及澳洲等地到這裡找我們訂回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