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展覽


光景流轉:追憶衙前圍

地方歷史,不必限於地方志式的敘述,可以由人的生活、活的記憶講起。

聽村民講,衙前圍祖先的田產土地遍及九龍城、新蒲崗、黄大仙、鑽石山等地。戰後政府開發東九龍,田地上建起東頭、樂富、黃大仙、佐敦谷、慈雲山等屋邨。可是,哪片土地是衙前圍村民的? 早已無從稽考,但一代傳一代的家族歷史仍在。

聽村民講,戰前一家三代人住在沙埔、踎前等衙前圍分支村落的祖屋,祖母耕田、祖父吸大煙。沙埔村是今日的石鼓壟遊樂場,踎前是今日衙前圍門外的明渠。當日的幾進大屋、綠油油田野、節日時的「噗生牛仔」表演,早已煙消雲散,但說起來依然活靈活現。

聽村民講,衙前圍十年一次打醮,衙前圍村民成群結隊,抬著天后娘娘,到馬頭圍、衙前塱、竹園、莆崗、元嶺等地行鄉,晚上看木偶戲,吃傳統食物,一連五天熱鬧慶祝。傳統風俗不復當年,但兒時記憶鮮活。

聽村民講,1982年長實派人入村收購房屋,買一間拆一間,近年更為金錢利益,村民間常起口角,純樸民風、親族友情不再。但每逢祖堂開會、天后誕、重陽祭祖、打醮,一班村民又聚集一起。

聽村民講,父親婚後搬出衙前圍,自己未曾在圍村住過,對圍村無甚深刻感情。年長後,反而常返圍村參加活動,尋根認祖。

衙前圍族人的祖先於15世紀初建村,於2013年被重建局圍板,等待清拆後重建成高樓住宅和保育公園,是九龍市區最後一條圍村。我們用口述歷史記錄村民對圍村的記憶,衙前圍景貌變遷,這不始於重建局的收購行動,早於香港淪陷時日本人為擴建飛機,分支的村落被拆、村民四散,1960年代初政府興建徙置區,水井被填、祠堂被遷拆。時代變遷、房屋買賣、謀生選擇增加、三姓原居民搬出、外姓移民遷入,生活、民風、人情亦已變質。這是大時代的敘述。

大時代下每個人有一個自己的故事,個人敘述裡的衙前圍,既有獨特的風貌,也有共同的面相,一人一幅獨特的圍村地圖,村裡有屋、家、生活、人情、傳統、制度、習俗、祖先、歷史、身份、意識,可以說是零碎的,但拼湊起來,大家又可以想像這村的舊模樣,更可思考我們的城市是如何變化的。

生活記憶
三姓氏族
文化地圖室
鳴謝
遵守2A級無障礙圖示,W3C (打開新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