筲箕湾位於鲤鱼门口,因海岸形似筲箕得名,早於明代万历年间已有记载,原是一个以礁石海岸为主的大海湾,东部称为阿公岩丶西部称为西湾河,而中部的筲箕湾则为一个小浅滩。顾名思义,东岸阿公岩以布满岩石见称,早年已成为客家人开采花岗岩的矿场,而西部则有河流从栢架山山上流经今日太安街的位置通往大海,所以称为西湾河。开埠初期,英军以Edward Aldrich少校之名将西湾河命名为爱秩序湾。

开埠前,筲箕湾已经成为香港岛北岸最大的渔村,大量艇户聚居,人口超过一千,仅次於赤柱。渔民在岸上形成市集,就是筲箕湾东大街的前身,而阿公岩沿岸就成为多间小型船排厂的集中地。

开埠初期,维多利亚城建城大兴土木,需要大量石材,阿公岩成为渣甸洋行的石矿场,开采山石作东角填海之用,令大量石匠聚居。当时居民朝山坡上搭建富斗窟丶马山村丶浅水码头等村落,再加上海上渔户亦越来越多,令筲箕湾的卫生和治安日差,恶名远播。政府於是在1860年代末开始拆毁区内的非法房屋,简单平整沿岸一带发展连接北角英皇道的筲箕湾道(当时又称西大街),并且正式开辟原市集成筲箕湾大街(又称东大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