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铜锣湾中文名的「铜锣」和英文名Causeway Bay摸不着头脑吧!

铜锣湾是一幅天然冲积地,海旁是一片浅泥滩,向内陆的地方(即今日的中央图书馆丶铜锣湾运动场及皇仁书院)是一片红树林,每逢潮涨都会被海水从铜锣湾涌进浸透。开埠前,铜锣湾附近已经有原居民村落,包括箒管莆和大坑,村民以姓彭为主,田地由上水廖族拥有。铜锣湾的海湾呈半圆形状,海面像铜锣一般圆满,本地人於是称之为铜锣湾。

在铜锣湾附近还有两个今日已经消失的天然地貌。在东角对出海面原有一个小岛,英国人命名为奇力岛,而华人则习惯称之为灯笼州。1841年英军占领香港後,便在奇力岛设置炮台与九龙的清军对峙,九龙割让後英军改於岛上设置火药库。1939年,奇力岛改成为香港皇家游艇会的基地。

在东角南面,原有一座长满树林的山丘,由於开埠後被渣甸洋行投得发展成大班府第,所以称为渣甸山(并非今日渣甸山);到1920年代,渣甸将此山卖予利希慎家族,於是改名为利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