筲箕灣位於鯉魚門口,因海岸形似筲箕得名,早於明代萬曆年間已有記載,原是一個以礁石海岸為主的大海灣,東部稱為阿公岩、西部稱為西灣河,而中部的筲箕灣則為一個小淺灘。顧名思義,東岸阿公岩以佈滿岩石見稱,早年已成為客家人開採花崗岩的礦場,而西部則有河流從栢架山山上流經今日太安街的位置通往大海,所以稱為西灣河。開埠初期,英軍以Edward Aldrich少校之名將西灣河命名為愛秩序灣。
開埠前,筲箕灣已經成為香港島北岸最大的漁村,大量艇戶聚居,人口超過一千,僅次於赤柱。漁民在岸上形成市集,就是筲箕灣東大街的前身,而阿公岩沿岸就成為多間小型船排廠的集中地。
開埠初期,維多利亞城建城大興土木,需要大量石材,阿公岩成為渣甸洋行的石礦場,開採山石作東角填海之用,令大量石匠聚居。當時居民朝山坡上搭建富斗窟、馬山村、淺水碼頭等村落,再加上海上漁戶亦越來越多,令筲箕灣的衛生和治安日差,惡名遠播。政府於是在1860年代末開始拆毀區內的非法房屋,簡單平整沿岸一帶發展連接北角英皇道的筲箕灣道(當時又稱西大街),並且正式開闢原市集成筲箕灣大街(又稱東大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