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後,戰時大力發展的先進航空技術紛紛軍轉民用,大型長程飛機和噴射機等新科技漸趨普及,令全球進入民航新紀元。隨著經濟開始發展,香港的航空交通亦穩步增長,此時「老啟德」的格局明顯追不上時代的步伐,香港需要一個新型機場。香港政府曾於1946年開展新機場研究計劃,錦田、赤柱、后海灣、赤鱲角、觀塘、南丫島等地點都曾在考慮之列,經過詳細研究,港府初步選定港島赤柱和毗連后海灣的屏山為新機場兩大選址。礙於地理限制,於赤柱建造新機場要大肆移山填海,當時香港仍然是貧窮地區,未有經濟實力去承擔興建新機場及附設交通網絡的經費;而屏山則因太接近中國大陸,飛機升降時必須進入中國領空,尤其當韓戰爆發後,中英政府關係緊張,航機或會受中國空軍攔截,結果港府於1951年決定放棄選新址,改而把啟德擴建為現代化機場,以一系列創新和全球獨有的方法,在一個最不可能的地方完成任務。

為擴建啟德,當局在九龍進行大規模移山填海工程,產生了大片新土地,加上大量移民人口和房屋嚴重短缺等問題,九龍市區由油尖旺區一步一步向啟德延伸。1950至1960年代期間,九龍地區出現重大變化,大量移民人口在九龍各區落戶,政府興建多個徙置新區,更於觀塘發展首個「衛星城市」。

二戰結束至國共內戰期間,有一百多萬難民湧入香港,香港人口激增,無力負擔正常居住的家庭,或露宿街頭、或在市區外圍的圍村石屋旁搭建寮屋,寮屋數目如細菌般倍增,形成一個個大型寮屋區,當時在啟德一帶的就有九龍城寨、東頭村、西頭村、何文田和鑽石山區。寮屋大多是一、兩層高的木屋,沒有水電供應或排污設施,通道狹窄,環境衛生惡劣,居民亦藏有大量煮食生火工具及家庭式山寨廠的易燃原料,火災無日無之,亦要防風災破壞,生命財產安全日夜受到威脅。1953年12月25日晚上,石硤尾寮屋區發生大火,整片地區燒成廢墟,五萬人一夜之間無家可歸,促使政府計劃清拆寮屋及興建徒置區工程,地點包括多個毗連啟德機場的地區,包括九龍城、橫頭磡、老虎岩、鑽石山、佐敦谷等等。由於啟德在1950年代大肆擴建及因新跑道啟用而改變飛機升降航道,沿大埔道山腳的李鄭屋、石硤尾、大坑及九龍東部的觀塘、秀茂坪等徒置區,頓成航道下的民居,居民從此終日與飛機為伴。

1960至1970年代起,政府逐步結束「徙置年代」,改以興建環境較佳的新型屋邨,一批批設有升降機、獨立廁所廚房和社區配套設施的新式公共房屋就在機場外聳立,不少住戶都可以由高處俯瞰機場的景觀。

1970年代末,隨著經濟發展,不少香港基層家庭經濟得以改善,為滿足中層市民自置居所的需要,政府推出「居者有其屋」計劃,在啟德附近的公共屋邨旁,陸續出現更高的居屋樓宇。

就在上述這40年間,啟德外的古老圍村旁出現了寮屋區,然後變成徙置區,接著又化身為早期公屋,然後工業區、公路、鐵路、新型公屋、居屋樓房、中產摩天屋苑、物流中心、商業辦公大樓等等又陸續出現,令位於寧靜市郊的啟德慢慢變成被鬧市圍攏。「新啟德」及一帶社區的獨特環境,創造出罕見的機場與民居如此貼近的城市景觀,歷時40多年,直至1998年在全球目光見證下變成歷史。

 

 

上一頁 - 開天霹地上雲霄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