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與地標
深水埗微妙的歷史,反映在區內新舊交織的地標,深水埗獨特的個性,也滲透在黃湛森曾經擦肩的街坊的身上。他們貼著黃湛森的肌膚,跟他一起,浪蕩少年路。
黃湛森故事的另一個原點,在深水埗。
1950 年代,深水埗是全香港人口最密集的地區,木屋眾多,但經濟活動蓬勃。黃湛森由當舖樓上的舊居向南慢行,不論途經欽州街、桂林街還是北河街,總會碰上戲院、茶樓、街市和各式各樣的小商戶。在西邊,長沙灣工廠地帶逐漸成型,吸引不少工人階級在深水埗聚居。在東邊,旺角油麻地徒步可至,讓區民慾望可以延伸流瀉。從歷史圖片可以看到,1950 年代的中環是個已經成型的管治和商貿核心,而深水埗是個變動中的場所,內裏不少平民在安家覓食,背負歷史,重頭再來(相片《北河街》《南昌街 1950 年》)。
深水埗微妙的歷史,反映在區內新舊交織的地標:由北至南的大街、橫貫東西的長廊、香港史上第一期的公共屋邨、曾經接濟災民的教會和球場、見過暴動的嘉頓公司、平民的夢幻酒店 ( 現已變成豪宅 )、哲人的新亞校舍 ( 即將變成豪宅 )、黃湛森遇上紅線女的新舞台戲院(相片《深水埗地圖 1950 年代》)。
深水埗獨特的個性,也滲透在曾經與少年黃湛森擦肩的街坊的身上(黃霑筆記《童年街坊》)。深水埗的居民,經歷流徙,身世複雜。他們見過木屋大火,又受過星光勾引,在心態上有一百樣可能。他們當中有哲人 ( 錢穆 )、一代宗師 ( 葉問 )、音樂達人 ( 梁日昭 )、電影老友 ( 吳宇森 )、文人 ( 古兆申 )、學者 ( 文潔華 )、德貞小學的同學、在美荷樓堅持懸旗的民國後人、在北河戲院打戲釘偷看秦小梨跳艷舞的街坊(影音《學口琴是不務正業》;延伸閱讀《深水埗的哲人足迹》《火災災民吳宇森》《陋巷》《老婦與電影》)。
深水埗歷史和個性,貼著黃湛森的肌膚,跟他一起,浪蕩少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