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 吳兆剛:《中國學生周報》文藝版創作園地

吳兆剛:《中國學生周報》文藝版創作園地
「 《中國學生周報》 以香港為文化宣傳陣地, 最初確有 『綠背文化』的背景,但《周報》的文藝發展,卻巧妙地利用當時的政治角力,拓展自己的文藝方針,保育着一片純文藝園地。」

吳兆剛,2011,「努力拓墾,孕育新苗:《中國學生周報》文藝版創作園地」,載於梁秉鈞、陳智德、鄭政恒 ( 編 ),《香港文學的傳承與轉化》(p.277-281),香港:匯智出版。

* * * * * *

一﹑寫實作家、編輯與文學創作園地

五○年代的香港文壇一般被視為沉寂,而且通俗文學充斥整個文壇。不論是南來還是年輕一輩的香港作家,一般都為了在嚴重商業化的香港社會生
存,無可避免地與通俗文學扯上關係。1《中國學生周報》( 以下簡稱《周報》)在 1952 年 7 月 25 日創刊,是友聯出版社的重要工作之一,他們以香港為文化宣傳陣地,最初確有「綠背文化」的背景,但《周報》的文藝發展,卻巧妙地利用當時的政治角力,拓展自己的文藝方針,保育着一片純文藝園地。

五○年代初,美蘇冷戰和國共對抗影響着香港文學的發展。左右兩派為了向東南亞宣傳各自的政策,在香港及其他華僑地區創辦文學刊物。當時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港英政府對文藝方面的策略,大體是既不干預也不資助。2 但左派在四○年代末以來的文化宣傳活動,已經受港英政府密切注視,在五○年代初期處處受制。3右派在擁有較自由的文化空間下,無論在文化宣傳和報刊的影響,都有一定的優勢,即使後來出現由左派出版的《青年樂園》等,對抗和減弱《周報》的影響力,但是都難與右派建立的文藝空間相提並論。4《周報》既有亞洲基金會的資助,也在當時的政治氛圍取得優勢,並且集中以中學生為基層讀者,凡此種種都有利《周報》成為最具影響力的文藝報刊之一。

回顧《周報》的文壇前輩,不論是理性分析《周報》個別版面的特色和優點,或是以「神話」、「舊夢」述說那年那天的種種情感,都不約而同地肯定它的發展和重要。本文將以梳理《周報》文藝版創作園地發展為主要討論脈略,並舉出個別版面和專欄的例子佐證,討論它在香港文學之中的一脈傳承和培育進程。

《周報》在五○年代的文藝創作園地,多以寫實的題材為主,這與當時的編輯和作家的文藝創作取向有關。由編輯姚拓、黃思騁、方天等,以至著名作家徐速、王敬羲、黃崖、力匡等,都重視作品中所表現的真實感受。這種取向在香港文學發展自成一脈,雖無現代主義文學雜誌《文藝新潮》對文壇如浪潮般突如其來的衝擊,但也秉承純文學的認真嚴肅。

《周報》文藝版的主要工作,是為中學生提供創作園地和學習寫作的空間。自第一期開始的「拓墾」主要供初學者投稿,而「新苗」則刊登較成熟的作家或學生作品。於是,編輯或成名作家通過作品和編輯取向,間接影響學生的創作取材和技巧。往後,文藝版陸續因應需求的增加,不斷加入新的創作版面,包括「種籽」、「穗華」、「詩之頁」和「耕耘」等,為當時的中學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創作園地,更日漸發展為影響深遠的香港文學搖籃。

五○年代後期,學生參與編輯和創作的機會日漸增多,作品開始呈現更多的現代城市感受,而且嘗試更多文學表現手法。六○年代起,更刊載台灣作家如司馬中原、朱西寧、段彩華、瓊瑤等人的創作,增加翻譯作品的譯介等等工作,都表現出《周報》對中、西方文化的重新審視,並嘗試轉化為本土題材,思考身份的開端。黃繼持認為《周報》與其他刊物在六○年代初的文學轉變,可見香港文學已在思潮和創作等方面醞釀着重大的轉變,也不無道理。5以下將舉出幾個重要的例子,展現《周報》五○年代的文藝創作版面的風格和發展。

二﹑學生創作的先導者:「新苗」版的成熟作品

「新苗」刊登的是成熟作品,例如徐速撰寫的短篇小說〈校花〉,6及後的不少年青作家如王敬羲、黃思騁、黃崖等人的作品,都運用豐富的創作技巧,書寫不同種類的題材。這些作品無疑是當時中學生的文學創作先導者。「新苗」版的寫實文藝正是由編者帶領,編者在三週年的回顧文章〈「新苗」的期望〉說:「在以往的文章裏,有積極性的、建設性的文章仍嫌太少。以後,我們希望能繼續向這一方面努力,開闢出一個新文藝的道路。」7

王敬羲和黃思騁的作品,代表「新苗」最早發展的方向。黃思騁忠於寫實主義的態度,對文藝抱有一種使命感。黃思騁在《周報》發表對文藝的討論:「大致上,一個作家寫文章有兩個目的,第一、他想到一些東西,想把它表達出來。第二、通過它的作品,他傳播一些真理。」8黃思騁提出文學的功用,認為文學可以作為「傳播一些真理」的方法;王敬羲較為年輕,在他的〈貧窮〉一文,從構思一個長篇小說過程談起,直接討論文學作品的題材:「我們更需要一些進取的、戰鬥性的作品,是對未來的讚歌,而不是對舊時代的輓歌。」9他認為作品要有積極意義。

黃思騁本身是《周報》創刊的編輯成員之一,10六○年代轉到星馬編輯《蕉風》。11他的早期作品較直接抒發這種「真理」,經常在結尾加上總結,略帶說教的成分。例如〈賣報童〉12以個人第一人稱敍事出發,透過觀察敍述賣報童種種艱辛的生活,並親身幫助賣報童免受同業成人的欺負,總結人間有溫情。

王敬羲早年在培正中學求學,後轉到台灣師範大學外文系讀書,求學期間曾經在港、台發表不少作品,13《周報》是其中之一。他的作品最早發表於 1953 年《周報》第六十期,直至 1960 年為止,發表超過四十篇作品。後來在 1966 年至 1967 年間重新投稿,但以書評和討論文學為主。五○年代的王敬羲作品,不宣揚作品的「真理」,反而重視作品的意義。

王敬羲較早嘗試新的表現技巧,例如〈病中〉14描述病中的心理,以碎裂的意象、詩化語言和沒有規則的結構,展示病中的混亂思想;〈淪落人〉透過拾得一本筆記,從閱讀中了解一個瘋狂青年所見之物,以象徵及陌生化手法開首:「日子像是拙笨畫匠的筆塗繪出來的,沒有結構的畫面,線條無力而散亂,過分誇張的明艷的彩色,相反地使人看到混濁的灰色。」;15〈躭誤〉16 先書寫一個風塵女子梨本菊子和十歲的兒子吉坊,為了生活服侍森信三。有一天菊子收到去了支那(中國)作戰的丈夫大野次郎寄回來的匯票,卻是當年因為吉坊嬰孩時生病急需的金錢。同時已殘廢的大野次郎曾經到訪,卻原來已身患急病,臨死回憶過往在中國曾在殺人前,看見女人手上的嬰兒而想起自己的兒子。兒子吉坊於是成為菊子生存下去的勇氣。上述的例子,在表達技巧和心理描寫方面都非常成功,無疑成為了年青作家和讀者的文學啟導。

1有關五 O 年代香港文壇的討論頗多,劉以鬯《暢談香港文學》以個人經驗出發,也提及自己曾經寫通俗小說。另外,在《周報》討論當時的文壇風氣,也有相同的論調。同時可以參考劉以鬯為《香港短篇小說選 ( 五十年代 )》( 香港:天地圖書,2002 年 ) 所寫的序。

2〈香港文化藝術政策回顧 (1950-1997)〉,參考自香港藝術發展局網頁:(http://www.hkadc.org.hk/tc/content/web.do?id=ff80818123dbba560123dbfc189c001a)。

3張詠梅:《邊緣與中心—論香港左翼小說中的「香港」(1950-1967)》( 香港:天地圖書,2003 年 ),頁 52-66。

4《青年樂園》由左派文化工作者創刊於 1956 年 4 月,當時以《周報》作為模仿的對象,用意減少《周報》的影響力。其他刊物如《小朋友》,也是對抗友聯的《兒童樂園》而來。友聯出版社對此作賤視態度,在《周報》也經常在「學壇」和「大孩子信箱」專欄提醒學生讀者,以免魚目混珠。

5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追跡香港文學》(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頁 91-102。

6徐速:〈校花〉上、下,《周報》第3及4期,1952年8月1日及8日,第四版,新苗。

7編者:〈「新苗」的期望〉,《周報》第 157 期,1955 年 7 月 22 日,第四版,拓墾。

8 黃思騁:〈文藝的普遍性和永久性〉,第五十九期,第三版,讀書研究。

9王敬羲:〈貧窮〉,《周報》第107期,1954年8月6日,第二版,生活與思想。10黃思騁:〈我的祝頌〉,《周報》第 157 期,1955 年 7 月 22 日,第三版,三週年紀念特刊。

11 劉以鬯主編:《香港文學作家傳略》( 香港:市政局公共圖書館,1996 年 ),頁 111-112。

12 黃思騁:〈賣報童〉,《周報》第 91 期,1954 年 4 月 16 日,第五版,新苗。

13 劉以鬯主編:《香港文學作家傳略》,頁 197-198。

14 王敬羲:〈病中〉,《周報》第 99 期,1954 年 6 月 11 日,第五版,新苗。

15 王敬羲:〈淪落人〉,《周報》第 125 期,1954 年 12 月 10 日,第七版,新苗。

16 王敬羲:〈躭誤〉,《周報》第 153 期,1955 年 6 月 24 日,第九版,新苗。

吳兆剛,2011,「努力拓墾,孕育新苗:《中國學生周報》文藝版創作園地」,載於梁秉鈞、陳智德、鄭政恒(編)《香港文學的傳承與轉化》(p.277-281)香港:匯智出版。


下載〈延伸閱讀 – 吳兆剛:《中國學生周報》文藝版創作園地〉的PDF檔

無障礙網頁守則 (打開新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