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選擇了香港
1949 年黃湛森八歲,跟隨父親逃避戰亂,由廣州乘船到港。然後,他跟數百萬人一起,遷牆建屋,慢慢變成了世上獨一無二的「選擇了香港為家的中國人」。
黃霑書房藏有不少有趣的歷史痕跡,其中包括一份 1949 年 6 月 17 日出版的《大華晚報》。報紙用透明膠袋包紮妥當,整份完整無缺。我不清楚這份報紙的來歷,它因何會被好好包紮,並且跟書房內的霑叔物品共存多年。我只知道,講黃霑的故事,由它開始,最適合不過。
1949 年黃湛森八歲,跟隨父親由廣州乘船到港,迎接他的是《大華晚報》呈現的那個半灰白,半金黃的世界(相片《 1949 年報章摘錄 大華晚報 》)。
報紙上半頁報導國軍大舉反攻,轟炸上海。下半頁有不少廣告,最搶眼的有無敵牌西鞋市場的促銷呼籲 ( 白麖皮鞋一律半價 ),和李我原著,任護花導演的電影《蕭月白》正式公映,( 原著小說讀者廿萬,電台聽眾三十萬 )。1949 年的香港 ,大時代捲起烽煙,社會華洋雜處,小市民照常營役。
黃湛森抵港時年幼,對烽煙和營役,一概不懂。他只知道香港有芒果、菩提子,和原子糖,因此高興(黃霑筆記《又是十月一日》)。他記得最初抵港,乘坐的佛山輪在上環靠岸,第一樣見到的,是一間一間綠色會行的屋(影音《綠色會行的屋》)。
然後,他遇到不少好事,包括母親送贈美味無匹的燒鴨脾和愛到發燒的膠塞槍(影音《我的膠塞槍》)。
慢慢他記得,父親決定離鄉時,眼有淚光。後來他知道,數年之間,不少人跟他們一樣,眼帶淚光,離鄉到港。黃湛森的遭遇,是很多人的遭遇。在他身旁,有數百萬人,因為這段經歷,對鄉土國族,欲拒還迎,又愛又恨(延伸閱讀《愛恨中國》)。然後他們咬實牙關, 遷牆建屋,變成了世上獨一無二的「選擇了香港為家的中國人」(黃霑筆記《前言》)。
黃湛森的路,由這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