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 黃湛森:菲律賓音樂人﹣技藝

黃湛森:菲律賓音樂人—技藝

「菲籍樂人的視奏能力極高,而風格接近美國與西班牙音樂, 演奏流行音樂, 往往比正統音樂學院出身的樂手奔放,因此更勝一籌。他們的編樂家,技巧靈活,而且大多數有捷才,一首中型樂隊十餘樂器的總譜,兩三小時內一揮即就,特別適合香港的製作環境。」

黃湛森,2003,《粤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粤究 (1949-1997)》 (47-49 頁 ),香港:香港大學。

* * * * * *

菲籍樂人貢獻

李厚襄和姚敏以香港為創作新基地,帶來了作曲與編樂分工的流行曲作業方法。這個方法,影響香港流行音樂製作多年。香港流行音樂水準的提昇,與此很有關係。

流行曲旋律作成,就要編和聲,配器,聘樂師組成樂隊,為演唱的歌手伴奏。編樂配器手法如何,非常重要,因為這是樂隊演奏的依據。總譜(score)等如建築圖則。而從另一角度看,伴奏編樂與和聲安排及配器手法,有如替新旋律化裝穿衣1。天生麗質的美女,加上適當化裝打扮和漂亮服飾,會似仙女飄下凡塵令人目為之眩,神為之攝。平平無奇的俗世庸姿,在高明的化裝師悉心打扮之後,也往往變成明豔照人,漂亮可喜。

姚、李兩位寫作旋律,很有才華及功力,可是編樂配器功夫,頗有不足。他們也有自知之明,所以常聘高手,專責其事,務令自己創作的旋律,經過精心裝扮之後,才出場面世。姚敏南來香港,常用菲人歌詩寶(Vic Cristobal),而李厚襄則喜用雷德活(Ray del Val)。這些自菲律賓應聘來港任樂隊領班的編樂師,多數為琴手,晚間在夜總會或大酒店演奏,日間就參加錄音工作,負責編樂和演奏。

旋律創作,和編樂配器分工的工作方式,源出三十年代美國2,很快就為時代曲界傚尤。這種由專家携手,各按專長分工的方式,其實是很聰明而效果良佳的音樂製作方法。那時,電影由默片進展為有聲,無線電台又開始進入了家庭,成為流行娛樂有力媒介。而與此同時,美國又撤銷「禁酒令」,令娛樂事業從此復甦,空前旺盛。舞廳和歌舞廳,想盡方法以度招徠,紛紛要求屬下駐場樂隊,有與別不同,一聽即能辦別的聲音風格。樂隊領班只好求助編樂家為樂隊編寫配器新樂譜。自此,聘用編樂人編曲風氣,一直流傳至今。技術優秀的編樂家,在音樂行業中地位崇高,備受尊重,而且遠近知名。如唐.烈特民(Don Redman)3,理察.希爾曼(Richard Hayman)4,尼爾遜.李德度(Nelson Riddle)5,尊尼.萬得爾(Johnny Mandel)6,及昆西.鍾斯(Quincy Jones)7等,不少在後來,更成為獨當一面的樂壇宗匠。

上海人頭腦靈活,既然這美國方法可行,就絕不客氣,一於照辦。上海國語時代曲當年能一鳴驚人,用專家編樂的製作方法,的確有不少功勞。李、姚兩位,此番南下,自然把這實用的好方法帶來香港。而菲律賓編樂人的音樂甫出市面,效果立竿見影,馬上吸引了一批聽慣粵曲齊奏音樂的聽眾。

此消彼長,國語電影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推出一系列歌唱片。由姚敏作曲、陳蝶衣寫詞,姚莉主唱,鍾情主演的「新華影業」新貢獻《桃花江》開始,香港的時代曲依附着國語電影,終於站穩了腳8。這些電影插曲的編樂,多出菲籍編樂大師歌詩寶(V. Cristobal)之手,與傳統粵樂相比,誰新誰舊,不問而知。

菲律賓樂師水平,一向在東南亞馳名。單看東南亞各地娛樂場所及大酒店,紛紛聘用菲人樂隊駐場的事實,就可知大概9。而且這是持續數十年,一直沒有改變的現象。假如菲律賓樂師和樂隊水平有所改變,這現象就萬難保持。菲籍樂人的視奏能力極高,而風格接近美國與西班牙音樂,演奏流行音樂,往往比正統音樂學院出身的樂手奔放,因此更勝一籌。他們的編樂家,技巧靈活,有時或嫌原創性不足,但往往順手拈來,俱成妙諦,所以亦有實用的好處。而且大多數有捷才,一首中型樂隊十餘樂器的總譜,兩三小時內一揮即就,特別適合香港的製作環境。

音樂演譯,全靠樂手素養。粵曲樂人,因為習慣齊奏,容易藏拙,個人演奏技術的平均水準,大遜菲人,即使有一兩位傑出樂師,也於事無補。所以一經比較,粵曲幾乎即時敗陣,無法不將主流寶座,拱手讓人。

註:此文章的註釋編號略為改動

1「和聲可以描寫做旋律的衣著」牛津大學音樂教授史哥斯博士(Dr. Percy Scholes)如是說。見“The Oxford Companion To Music”(倫敦﹕牛津大學出版社,1970 年),頁 441“和聲”(Harmony)條。

2參看簡而清譯史特恩斯著《爵士樂的故事》(香港﹕今日世界社,1967),頁 195–197。

3烈特民 D. Redman 可算是美國爵士樂隊編樂師始祖。他在 1931 年,已編撰十四人樂隊套譜。後來又為佛列捷.漢特遜 Fletcher Henderson 的樂隊擔任編樂。賓尼.古德民Benny Goodman後來就是用了烈特民的套譜,令旗下樂隊,在 1935 年洛杉磯闖出名堂。

4希爾曼 Richard Hayman 是將美國民謠及流行曲交響化的大功臣。他為費德納Arthur Fiedler領導下的Boston Pops Orchestra編樂。這隊由「波士頓交響樂團」部份樂師在每年樂季完成後的夏天組成 Boston Pops 演奏,並灌成唱片,極受全球樂迷歡迎,視為「跨界音樂」(Crossover Music)的先驅。Hayman 技法成熟,配器方法別緻新穎,實在是行中大師級人馬。

5李德度 Nelson Riddle 本身是樂隊領班,1953 在「哥倫比亞唱片」夥拍法蘭仙納杜拉 Frank Sinatra,製作了「青春在心中」(“Young at Heart”)熱門歌,紅極一時。

6萬得爾 Johnny Mandel 是貝西(Count Basie)樂隊舊人。六0年代,為仙納杜拉編樂。

7鍾斯 Quincy Jones 既是演奏家、編樂家,又是鼎鼎大名的唱片監製。出道不久的時候,時常為美國大歌星編樂。後為米高積遜監製唱片“Thriller”,全球銷數達四千萬張,創下驕人紀錄。

8 1956 年《桃花江》之後,「新華」陸續攝製了《那個不多情》(1956),《葡萄仙子》(1956),《採西瓜姑娘》(1956),《阿里山之鶯》(1957),《特別快車》(1957),《風雨桃花村》(1957),《百花公主》及《豆腐西施》(1959)等歌唱片。

9 Simon Broughton, Mark Ellingham, David Muddyman and Richard Trillo (ed.)
“Word Music”(London : The Rough Guides, 1994)p. 438 – 439.

黃湛森,2003,《粤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硏究(1949-1997)》(47-49頁),香港:香港大學。


下載〈延伸閱讀 – 黃湛森:菲律賓音樂人﹣技藝〉的PDF檔

無障礙網頁守則 (打開新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