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樂傳統

粵樂傳統

粵語流行曲的前身,是粵樂。

黃湛森說,1950年代深水埗的街頭「處處粵曲聲」。有趣的是,他聽到的粵樂粵曲,本身是一個不停流動的傳統。自上世紀二十年代開始 ,一批粵樂前輩已經著力擴充傳統粵樂的聲音世界,嘗試在演奏加入小號、梵鈴(小提琴)、色士風等西洋樂器,並著重編曲,加強節奏,製作了一批感覺洋化的「跳舞粵樂」。

戰後香港,烽煙稍停,大眾娛樂事業逐漸發達,電台、電影、歌廳、夜總會,一同鼓勵粵語歌曲進一步走向年輕,實驗西化。為配合舞場需要,粵樂興起了「輕音樂」、「跳舞音樂」與「精神音樂」等新品種,音樂配器大量洋化,並以爵士鼓領奏。四十年代所謂粵樂「四大天王」,就是「精神音樂」的四位當紅人物。

這一節我們選播了幾首「跳舞粵樂」的代表作品,參與創作演出的包括四大天王中的呂文成和何大傻,「曲帝」胡文森,粵曲唱家鍾麗蓉等,樂器是梵鈴小號配合粵胡琵琶,內容由養雞食雞唱到懷春女兒的變態心情,不論聲音與情緒,皆雅俗不拘,莊諧並重,由舊入新。聽過,我們清楚知道,粵語流行曲正在施工之中。


無障礙網頁守則 (打開新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