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 葉世雄:電台粵曲節目

葉世雄:電台粵曲節目

「麗的呼聲在當時視香港電台為競爭對象,因而亦努力自行製作節目,其中粵曲說唱故事便是香港電台少有錄製的。」

葉世雄,1995,「五十至九十年代香港電台與本港粵曲、粵劇發展」,載於劉靖之、冼玉儀 ( 編 ),《粵劇研討會論文集》(《民族音樂研究》第四輯 )(417-420 頁 ) ,香港:三聯書店 ( 香港 ) 有限公司。

* * * * * *

五十年代電台粵曲節目

五十年代初期,香港電台粵曲節目主要是轉播粵劇演出和播放粵曲唱片。

至一九五四年七月,由於上演大戲的四間戲院“普慶"、“高陞"、“中央"、“太平"與兩間電台洽談轉播條件出現分歧,香港電台停止了外勤轉播大戲,自行在電台錄音室製作粵曲演唱會、粵劇,內容包括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以填補廣播時間。這些新節目推出後,很受聽眾歡迎。及至一九五五年十二月,電台跟戲院達成協議,恢復大戲轉播,次數卻沒有恢復一九五四年以前,每周三次,每次三小時的轉播規模。 1

香港電台自行製作粵曲節目,既然受到聽眾歡迎,特別是年輕一輩,所以在一九五六年增設兩個新節目,逢星期四播出的“絃韻歌聲",邀請社團上電台演唱粵曲;而逢星期日播出的“空中歌壇",則由粵劇老倌、歌伶現場演唱名曲,負責拍和的樂隊,由粵樂名家盧家熾領導。2

一九五七年,香港電台於午間開設專播長壽粵曲唱片的新節目。根據是年加入港台任職播音員的張宛容女士回憶說,當時香港電台每天早上七時廣播,至午夜十二時休息,三分一的廣播時間是播放粵曲、粵劇。

最特別是在一九五七年香港電台年報中,指出西洋樂器如小提琴、色士風等,伴奏粵曲的效果,不及傳統樂器二胡、三弦、揚琴、琵琶、椰胡、簫、笛等。依此說法,當時港台僱用的樂隊,亦應以使用傳統樂器為主,一反喜好用西洋樂器拍和的潮流。

麗的呼聲在當時視香港電台為競爭對象,因而亦努力自行製作節目,其中粵曲說唱故事便是香港電台少有錄製的。

香港電台只於節日錄製一二輯的說唱故事,但麗的呼聲則長期製作。但麗的呼聲電台於一九七三年停業,資料四散,現存於中文大學音樂圖書館的一套“二十四孝說唱故事",是暫時唯一的第一手資料,共二十四輯,每輯半小時,撰曲、編劇、音樂領導,俱由已故音樂領班羅寶生一手包辦,參加演出的唱家,多為一時之選,包括江平、何大儍、李銳祖、黎文所、李寶瑩、鍾麗蓉、馮玉玲、羅唐生、譚詠秋、梁金國、南紅、鄭幗寶等。根據曲藝界名宿李銳祖回憶,許多嘉賓都是由羅寶生親自請回來客串的。

“二十四孝說唱故事"的節目形式,以一人穿插講述劇情,中間配合歌唱片段,無疑是融合了當時最盛行的單人講述和粵曲於一節目內,是難得的嘗試。

一九五九年,香港電台開始使用超短波外勤轉播車(VHF/FM)轉播大戲,以改善音質,並設外勤轉播員在間場時介紹劇情 , 以吸引聽眾。 3

師娘粵曲和瞽師南音

香港電台由一九五四年起,開始製作粵曲節目,除邀請唱家、老倌助陣外,擅唱的師娘和瞽師亦受到重視。

師娘彈唱之風,歷史悠久,與“戲班"、“八音"、“歌伶",同為人所樂道。

師娘唱曲,板槽謹嚴,喜輕攏慢撚,板面過板,花式繁多,為顧曲周郎所賞識。

香港電台於一九五五年聘請師娘曾潤心、任錦霞在節目裡演唱粵曲,每星期一次。4

曾潤心,原是“佛山派"師娘,唱腔有寸度。任錦霞,本稱肖月師娘,任職港台後,才易名任錦霞,時年已屆七旬。5

一九五七年,港台設由潤心、錦霞擔任演唱“八大曲"的粵曲節目。 6羊城師娘,歌“八大曲",自成一家,拍和如水銀瀉地,左右逢源。現時香港電台還保存兩位師娘演唱“八大曲"其中七首,計有《百里奚會妻》、《韓信投漢》、《辨才釋妖》、《魯智深出家》、《附薦何文秀》、《黛玉葬花》及《雪中賢》,獨缺《轅門斬子》一曲。

至於二人合唱的粵曲,港台仍有錄音聲帶的,有《郭子儀祝壽》、《碧月收棋》、《貂嬋拜月》、《長亭餞別》、《祝英台回鄉》、《園公救姑》;另外潤心師娘獨唱,現仍保存的曲目,則有《重見李夫人》、《闖死李陵碑》、《陳宮罵曹》、《山東響馬》、《四郎回營》。

六十年代,香港電台邀聘另一位師娘銀嬌主持“解心粵謳"節目,每輯約十五分鐘,現存一百五十七輯。曲目包括《夜吊秋喜》、《桃花扇》、《春蘭附薦》、《花開富貴》、《八仙賀壽》、《梅開二度》、《金生挑盒》、《韓湘子》、《五弄琵琶》、《再生緣》之“萬壽宮訴恨"、《再生緣》之“抱玉傷懷"、《再生緣》之“金鑾殿生"、《再生緣》之“聰明孟麗君"、《再生緣》之“天香館留宿"、《再生緣》之“延師診脈"。細觀曲目,除《夜吊秋喜》、《桃花扇》及粵謳之作,其餘俱屬祝賀之篇,或民間故事。大概銀嬌師娘以粵謳唱故事,非專唱粵謳之詞。

師娘唱粵曲,聽眾受落。一九五六年,香港電台增設南音節目,瞽師杜煥逢星期二、四晚在電台現場演唱南音,由何臣拍和。7

“南音"可說是正式地道粵曲,有所謂“地水南音"、“戲台南音"、“老舉南音"等分類,其中以“地水南音"為正宗。

“地水南音",向來注重長曲,以敍述故事居多,其次則屬抒情感咏之作。杜煥瞽師擅長以南音說故事,聲調抑揚頓挫,徐疾有致,非常撩耳;而何臣操椰胡,纏綿悱惻、嗚咽淒清,二人配合,天衣無縫。難怪一唱十六年,至一九七二年,港台節目改革,才取消南音節目。

由於杜煥瞽師演唱南音,是現場直播的,故未留下錄音聲帶,後人只好從唱片,或其他場合錄下來的聲帶中,欣賞他的造詣。

註:此文章的註釋編號略為改動

1見一九五五至一九五六年香港電台年報,第八頁。

2見一九五六至一九五七年香港電台年報,第八頁。

3見一九五九至一九六 O 年香港電台年報,第六頁。

4見一九五六至一九五七年香港電台年報,第十一頁。

5禮記《顧曲談》,一九五七年,第三十七頁。

6見一九五七至一九五八年香港電台年報,第三頁。

7見一九五六至一九五七年香港電台年報,第十一頁。

葉世雄,1995,「五十至九十年代香港電台與本港粵曲、粵劇發展」,載於劉靖之、冼玉儀(編),《粵劇研討會論文集》(《民族音樂研究》第四輯)(417-420頁) ,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下載〈延伸閱讀 – 葉世雄:電台粵曲節目〉的PDF檔

無障礙網頁守則 (打開新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