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 吳昊:天空小說與廣播劇

吳昊:天空小說與廣播劇

「『天空小說』屬直播節目,講述者並無劇本,只有個粗略大綱,即時創作,隨意而為,一人分飾數角,旁述兼扮幾種聲音,實在需要很高的播音技巧及超卓才華。講述者甚至關掉直播室的燈,讓自己給黑暗包圍,使精神更能集中,感情更可投入。」

吳昊,1993,《香港電影民俗學》(46-51 頁 ),香港:次文化堂。

* * * * * *

電台廣播劇與粵語片的關係

一、天空小說,個人講古

戰後香港粵語片重要類型之一,就是時裝苦情文藝片,而且很多是改編自廣播電台的廣播劇集,原來收音機竟與粵語片關係密切,此現象一直不為人注意,本文就此事作初步之試探。

一九四八年之前,香港只有政府主辦的「香港廣播電台」,但收音機用戶大量傾向收聽廣州方面之廣播電台節目。一九四七年,廣州的廣播事業發展神速,發射力強,香港方面收聽得非常清楚。其時廣州風行電台,李我先生講述「天空小說」,迷盡無數婦孺,紛紛為劇中人不幸遭遇落淚;李我之成名作《慾燄》(又名《蕭月白》,播放八個月),簡直瘋魔當時之廣州人,聽眾踏單車趕回家中收聽,沿途家家戶戶收音機響着,來到家門前,耳朵竟一句不漏;而香港方面,大街小巷、商店、涼茶舖,都站滿人傾聽得如醉如痴。

李我所首創之「天空小說」,多描寫戰亂失散,舊禮教迫害,社會惡人橫行,孤兒寡婦備受欺凌,淪落受苦,淒情、苦情、煽情之極也。未幾,李我的徒弟蔣聲亦講述「天空小說」。一九四九年廣州解放,李我、蔣聲先後南來香港,加盟「麗的呼聲」繼續其播音事業。

「天空小說」屬直播節目,講述者並無劇本,只有個粗略大綱,即時創作,隨意而為,一人分飾數角,旁述兼扮幾種聲音,實在需要很高的播音技巧及超卓才華。講述者甚至關掉直播室的燈,讓自己給黑暗包圍,使精神更能集中,感情更可投入。

「天空小說」受歡迎,是有其社會因素的,戰後的廣州與香港面對着經濟困頓社會混亂的處境,故事就以這背景開展,能引起很大共鳴也。廣播劇成功,電影界自然打主意,一九五○年至五一年,只兩年間,改編李我作品的有十四部之多(《黑天堂》、《凌霄孤雁》、《鬼屋》、《妬潮》、《梁冷艷》、《冷落斷腸花》、《梵宮情淚》、《朝陽》、《殘歌淚影》、《冷桃源》、《雪影寒梅》、《飄零燕》、《一帆風順》、《霓裳恨》),改編蔣聲的亦有七部之多,(《梟巢丹鳳》、《魔鬼家庭》、《孤鳳啼恨》、《人間慈父》、《陞官發財》、《人海八大仙》、《誰憐後母心》)。

至於由多人扮演不同角色的廣播劇(早期稱「戲劇化小說」),乃由一九四九年成立的「麗的呼聲」電台首創。

二、戲劇化廣播劇集的誕生


「麗的呼聲」於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二日啟播,每日廣播十七小時(早上七時至晚上十二時),當時宣傳收聽「麗的呼聲」有六大優點,其中四項:


1. 代價低,享受高,月費十元,可享受三大電台(銀色電台、金色電台和藍色英文電台),任何一電台每日十七小時的節目。
2. 聽眾只出月費十元,所有牌照費、電費、修理費全免,絕無額外負擔。
3. 開關方便,收音高低隨意,聲音永遠清楚,絕無雜聲,不怕雷雨,不怕潮濕影響。
4. 節目最精彩……有各種小說故事。

當時收音機之售價相當昂貴,普通一座要售一百五十元左右,而一般市民之每月收入不過百元,買不起收音機者眾,既然得悉「麗的呼聲」之「十元有嘢聽」之服務,自然非常歡迎,爭相申請裝設。「麗的呼聲」啟播後七星期已有二千聽戶,跟着直線上昇,七月十日已達五千戶,九月二十二日增至一萬戶;進入一九五○年,聽戶達至四萬三千,到一九五九年增至六萬五千。

輔助媒介亦應運而生,《麗的呼聲週刊》出版,配合廣播,一九五三年竟改版為《麗的呼聲日報》,該報小說版把每日廣播的劇集,改寫小說連載,反映其時之「麗的呼聲」執廣播業之牛耳。麗的成立未幾,適逢廣州解放,便延攬了不少南來的廣州廣播人材,如李我(首播《黑天堂》)、鄧寄塵(《諧劇》)、方榮(《濟公佛理傳》之類講古節目)、蔣聲等早已享譽的播音明星,節目水準大大提高,獲得更多聽眾。

廣州的話劇社亦南移到香港,造成五十年代初期話劇發展蓬勃。「麗的呼聲」亦與劇團合作轉播話劇,或由話劇原班人馬上電台做廣播。於是,由不同藝員分演不同角色之廣播劇觀念得到提出與試驗。一九五○年出現雛型的「戲劇化小說」,由鍾偉明(乃關文清組織「山月公司電影養成所」之學員)與鄭君綿(從影前乃廣州電台播音藝員),再加一個女藝員,開始講演《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三個人講盡書中各人物角色;成功後,鍾偉明與鄭君綿再度合作,播講香港小說家怡紅生之作品;跟着走創作路線,加強藝員陣容,編劇跑馬上任,所講「戲劇化小說」脫穎而出矣。

與「天空小說」相比,「戲劇化小說」是一項突破:
1. 製作具規模,由編導、劇作家和藝員分工合作,相形之下,一人講古之「天空小說」顯得單調。
2. 劇本具結構,由劇作家預先寫好才現場直播,避免「天空小說」之隨意而為,更能控制劇集情節之推展。
3. 音響之強調,藝員兼配效果,更能營造氣氛,增加戲劇之現實性。

既然「戲劇化小說」需要大量藝員參加演出,這便四方八面吸納人材,竟由電影公司訓練班、話劇社、粵劇團到大笪地都有人加盟。那一大堆名字如馬昭慈、夏春秋、馮展萍、呂啟文、吳秋潭、梅梓、譚一清、艾雯、裘琳女士、飄揚女士、陳曙光、陳劍雲、劉惠琼、白羽、蕭湘、湛深、高亮等,至今還有好些尚未被人遺忘。

稍後,「戲劇化小說」開始分類,文藝的稱「言情小說」、「新派小說」或「社會小說」,其它有「偵探小說」、「武俠小說」等。一九五八年的統計,「麗的呼聲」兩個中文電台平均每天播放「戲劇化小說」達七點二五小時。

粵語片的製片家除了繼續改編李我、蔣聲、飄揚女士作品之外,並大量收購麗的「戲劇化小說」之版權來拍電影。

吳昊,1993,《香港電影民俗學》(46-51頁),香港:次文化堂。


下載〈延伸閱讀 – 吳昊:天空小說與廣播劇〉的PDF檔

無障礙網頁守則 (打開新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