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 余慕雲:1954的香港電影

余慕雲:1954香港電影的

「粵語電影能夠獲得今天的成就,主要是由於粵語電影界人士的自覺自悟,從艱難奮鬥中摸索出一條道路名演員紫羅蓮,三年前在馬來亞各地登台演唱時,看到了不少使她感動的事情,特別是幾位一直接受極低微的待遇,和過着極儉樸生活的,獻身教育工作的義校教員。回港後她決定投資拍攝一部,以他們的獻身精神作為主要描寫對象的社教片。」

余慕雲,2000,《香港電影史話 ( 卷四 )——五十年代 ( 上 )》(155-156, 158-159, 169, 172-173 頁 ),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

* * * * * *

一九五四年港產片的產量

一九五四年,香港一共出產了一百六十七部影片(以首映的作為計算單位,重映的、未公映的不計在內),其中粵語片一百一十六部,國語片二十八部,廈語片十四部,紀錄片八部,寬銀幕片一部。

五四年港產片的總產量,比五三年少了二十一部(單是粵語片少了十六部),減產了百分之十五;比五二年更減少了五十部(單是粵語片減少了四十六部),減少了三分一。

五四年港產片減產的原因,影評人李慕長有如下的看法:「過去幾年,香港的生意一天淡於一天,這都是拜了美國禁運之賜,禁運後,香港商場遍吹淡風,一般人的消費力大打折扣,這是造成粵語片產量減縮的主因,其次劇本缺乏,也是使製片業受到限制的因素之一。」(引自他發表在《大公報》的文章)

李慕長在他的文章中還提到:香港粵語片的實際產量,一九五二年是一百四十四部,一九五三年是九十八部,一九五四年約為八十餘部。

影評人楊鳴,對五四年粵語片減產的原因,有如下補充:「粵片產量減少的原因,當然是因為市場的關係,觀眾消費能力薄弱。製片商所以不敢大量拍攝粵片,第一個原因是劇本缺乏,過去只靠一個劇本大綱而臨時爆肚的作風,已經不敢再嘗試。每一個劇本,必定要經過三翻四覆的研究、修改,才敢開拍。其次,演員的缺乏也是粵片不敢大量生產的一個原因。過去一部片子拍攝的時間頂多十天,現在一部片子最少要二十多天才能拍成。粵片的拍攝比前更加嚴肅,更加認真了,粵片在量方面,雖然有顯著的減少,但在質方面同樣地也有顯著的提高,這能說不是一個可喜的現象嗎?」(引自他發表在《新晚報》的文章)

如果把五四年港產粵語片粗略分類,其類型和數量排列如下:「文藝片」(指改編自文藝作品的影片)有二十一部佔第一位。「倫理片」十九部佔第二位,佔第三位的是「粵劇戲曲片」(十六部),第四位是「喜劇片」(十四部),「社教片」九部第五,「愛情片」六部第六,「武俠片」、「歌唱片」各五部同列第七,「天空小說片」、「悲劇片」各四部,同列第八,「恐怖片」三部第九,其餘分屬多個不同的片種,有如「寫實片」、「偵探片」各兩部,「神怪片」、「紀實片」、「雜錦片」各一部等。

* * * * * *

港產粵語片日趨改善

據一九五四年三月三十日香港《商報》報道:「出品內容年來有進步,神怪打鬥片已經絕跡,粵片日趨改善。粗製濫造必被淘汰。粵語片產量衰退,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從另一角度去看,粵片產量減少並不盡表悲觀,事實卻是一種可喜的現象,這是甚麼原故呢?據電影界權威人士說,前年粵片產量最多,但製片老板垮下去的也最多,片製成放映,盈利少,虧折卻達十分之八。近年製片數量減少,是質素改進的結果。」

對上述的現象,香港《新晚報》五四年十一月十二日有如下的報道和分析:「近兩年來,粵語電影在製作上有了重大的改革,不管是技術或內容,都大大的跨進了一步。過去,一般人對於粵語電影的評價,一向估計得很低,可是這兩年來,由於粵語電影界人士的不斷努力,頓使人有『士別三日,刮目相看』之感。照目前粵語片的水平而論,大部份的出品已經凌駕於某些粗製濫造的國語片之上,和製作認真的國語片相比,也不多讓,並且還有若干優點是許多國語片所趕不上的。

「粵語電影能夠獲得今天的成就,主要是由於粵語電影界人士的自覺自悟,從艱難奮鬥中摸索出一條道路──端正製作的作風,拋棄自高自大分門立戶之見,携手合作,發揮集體的智慧,拍攝出內容充實的影片,『中聯』崛起後第一部片子《家》,和『新聯』成立後第一部片子《敗家仔》相繼上映後,馬上影響到粗製濫造的風氣,使其趨於逐漸消減或正在減少。這個事實說明了一個道理,觀眾所需要的影片,絕不是那些內容空洞、言之無物或傳播毒素的影片,觀眾更需要主題嚴肅,能夠聯繫他們現實生活的影片。

「過去拍一部粵語片,很少會有一個完整的劇本,導演只拿了一份劇本大綱,就提槍上陣,可是現在,一部劇本要經過三、四次研討修改,有了定本才開鏡,以『中聯』的《愛》而論,據說曾七易劇本,這種精神實在可佩。因此,『中聯』的出品能夠每片賣座,是有其一定原因的。集體的力量是構成『中聯』出品,賣座不衰的最主要的原因。」(上文引自楊鳴寫的〈漫談粵語片〉一文)

* * * * * *

「中聯小組」出品的佳作

凡屬「中聯」的股東開設的粵語片製片公司,而其主要創作人員,特別是男女主角,又都是「中聯」的股東或主要創作人員,當年(五三和五四年)人們都把這些公司稱為「中聯小組」,含意是它們屬於「中聯」的一部份。五四年,屬於「中聯小組」的製片公司,有白燕、張活游創辦的「山聯」,張瑛創辦的「大德」,秦劍創辦的「影藝」,紫羅蓮創辦的「紫羅蓮」,小燕飛創辦的「香港」(她亦是「影藝」的股東)等。它們在五四年出品了不少佳作。

* * * * * *

紫蘿蓮的《馬來亞之戀》

名演員紫羅蓮,三年前在馬來亞各地登台演唱時,看到了不少使她感動的事情,特別是幾位一直接受極低微的待遇,和過着極儉樸生活的,獻身教育工作的義校教員。回港後她決定投資拍攝一部,以他們的獻身精神作為主要描寫對象的社教片。(取材自紫羅蓮寫的〈我為甚麼拍《馬來亞之戀》〉一文)

《馬來亞之戀》這部影片,由紫羅蓮自編自導自演(導演顧問是李晨風),還兼任監製,這是她創辦的「紫羅蓮電影公司」唯一的出品。合演者有張活游、張瑛、吳楚帆、黃曼梨等。它是一部以馬來亞為背景,反映華僑生活的影片。影片敘述雖然貧窮,但勤勞、熱情的華僑,如何懷念和熱愛鄉梓,如何互助互愛,如何為僑胞創辦華文教育事業,描寫得很動人。它把愛情、親情、家國之情,寫得層次分明,親切又誠懇。

本片外景在馬來亞拍攝,參加拍攝外景的名攝影師有何鹿影、徐蕉明等。最後片中男主角張瑛,還無條件替它在馬來亞各地補拍了一些外景。

此片公映後,到處叫好叫座。在香港的票房收入達到十三萬港元,位列五四年十大賣座粵片的第八位。

註:此文章的分段標題略為改動

Yu Mo-Wan. (2000) History of Hong Kong Movie (Vol. 4) – 1950s (Part 1) . Hong Kong: Subculture Limited. pp.155-156, 158-159, 169, 172-173.


下載〈延伸閱讀 - 余慕雲:1954的香港電影〉的PDF檔

無障礙網頁守則 (打開新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