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電影
1954 年,黃湛森跟隨梁日昭老師參與電影配樂工作,第一套配的叫《馬來亞之戀》,戲製作認真,老牌紅星如雲,兼具文人才氣。1959 年,黃湛森再為電影吹琴配樂。十八歲的他,看著十九歲的大美人林鳳躍進青春,抓住歡樂,然後跟一百五十萬個講粵語的少男少女,一起走向一個百分百香港製造的勇敢新世界。
今天回看,這件事可能不易明白:1950 年代香港八成人口說粵語,但粵語電影並非壓倒性的主流,在製作和影響力,它甚至要望英語和國語電影的項背(相片《港產電影 語言多樣》)。
在五十年代,粵語電影類型多樣,產量甚豐。粵語電影一般製作靈活,不拘小節,捕捉了庶民心情和社會潮流。其中幾間突出的機構,如新聯、中聯、光藝、華僑等四大公司,延續了抗戰以來文人憂民濟世的作風,製作了不少出色的作品。另一方面,不少粵語電影公司規模細小;作品部份嚴肅正氣,部份插科打諢;部份技法嚴謹,部份粗製濫造,較少大膽突破。總體來說,五十年代粵語電影在美藝和工業運作上,沒有一個主導的模樣,許多事情仍在孕育當中。
從很早開始,黄湛森跟這個複雜個體,結下了複雜的緣。
1954 年,黃湛森跟隨梁日昭老師的口琴隊參與電影配樂工作,第一套配的叫《馬來亞之戀》。戲由紅星紫羅蓮身兼編導監演四職,台前幕後有中聯電影公司仝人協力(相片《馬來亞之戀》)。中聯電影,主打文以載道。《馬來亞之戀》在南洋取景,製作認真,紅星如雲,兼具文人才氣,少年黃湛森跟粵語電影的邂逅,有個好開始。(延伸閱讀《1954 的香港電影》)。
電影世界當然不止文以載道。之後兩年,黃湛森參與配樂的電影有《川島芳子》( 講間諜 ) 和《苦海鴛鴦》( 白雪仙和羅劍郎主演的歌唱音樂文藝大悲劇 )( 相片 《川島芳子》《苦海鴛鴦》)。其實,由1950 年開始,粵語電影年產量超過 150 部,當中約三分一為戲曲伶人相關的電影(相片《銀河飛馬》《賣怪魚龜山起禍》《三個陳村種 》),其餘的由取材到類型都種類繁多,其中以環繞家庭倫理的通俗劇(相片《夜桃源》《春滿琼樓》)和民間俠義技擊等劇種較受歡迎(相片《黃飛鴻系列》)。
五十年代中之後社會氣氛漸變,年輕一代長大,對自己的身型外貌和做人取向,皆有新的憧憬。他們喜歡見到探長查案,更喜歡見到自己(或者自己投射的對象)有型有格,盡現青春,奔向摩登(相片《酒店情殺案》《玉女驚魂》)。
1959 年,黃湛森再為粵語電影吹口琴配樂。那年十八歲的他,看著十九歲的大美人林鳳載歌載舞,興奮不已,自己也處男下海,人生第一次在電影登場,跑龍套串演《青春樂》(黃霑筆記《美女與口琴》;相片《青春樂》)。
林鳳人靚歌甜(其實靠幕後代唱),可土可洋,渾身是戲,憑邵氏粵語片組為她拍的幾套影片,迅速竄紅,並成了香港女兒由傳統過渡摩登的一個象徵(相片《林鳳》《玻璃鞋》)。黃湛森跟粵語電影第二期的邂逅,載著青春,抓住歡樂,跟一百五十萬個講粵語的少男少女,一起走向一個百分百由香港製造的勇敢新世界(延伸閱讀《林鳳與邵氏粵語片》《歡樂青春,香港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