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載入中…
農曆七月初六
七姐誕源自民間流傳牛郎和織女於農曆七月初七在鵲橋相會的故事,古時的婦女三步不出閨門,女紅是必學的技藝,她們拜祭織女,就是希望求得心靈手巧,來日嫁得如意郎君。但時移世易,今天的女子已踏出社會工作,不再專職於針線手藝。節日的意義消失,參拜的人便愈來愈少,在香港可以看到這風俗的地方已不多了。
乞求巧手
相傳織女排行第七,又稱七姐或七星娘娘,而七姐誕又名七夕節、乞巧節、七巧節和女兒節等。早在商周時期,已有牛郎、織女諸星的記錄,到漢朝出現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並由此衍生出七姐信仰。
公元六世紀南朝梁人宗懔撰寫的《荊楚歲時記》有以下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意思指當晚如有小蜘蛛在瓜果上結網,就可獲織女青睞,乞得靈心巧手。此習俗在廣東地區頗為流行,民眾稱織女為仙姐,並視之為紡織業者、情侶、婦女和兒童的保護神。
七姐信仰
在香港供奉七姐的廟宇中,以坪洲的仙姊廟較為著名。該廟屹立於高台之上,只有一進,面積細小,殿內僅可容身兩人。殿前有一拜亭,給善信擺放供品。平日該廟香火不多,到七姐誕也只有數十居民前去拜祭,可見此風俗正走向衰微。
拜七姐通常在晚上舉行,坪洲人習慣在七姐誕的前夕,即農曆七月初六晚到仙姊廟賀誕。參拜者以中年婦女居多,有些帶同女兒到來,希望下一代維繫這個傳統。問她們心裏祈求什麼願望,大都說平安和順景,姻緣一事未宣之於口,不知道還是不是她們心中最主要的訴求。
獨特供品
拜七姐所用的供品與別的神誕不同,相傳七姐是一名少女,喜歡打扮,而供品以各種水果為主,還加上女性的日用品,有古老的胭脂水粉,亦有現代的爽身粉,還有紙扇、飾物、毛巾和牙膏等。此外,善信並沒有忘記牛郎,供品中有兩盆禾秧,代表牛郎耕田的成果。
善信化金銀元寶時用紙製的「七姐盆」承托,中央繪有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的彩色圖畫,六位仙姐在旁觀望,周圍又畫了多種女性用品。善信在「七姐盆」放置小型的「七姐衣」和「牛郎帽」,那帽子寫上「七夕牛郎鵲橋會織女」,表達了對姻緣的祈求。
投取聖物
晚上七時許,聚集在仙姊廟的善信增多。此時開始投取聖物,她們先告知廟祝想得到那件東西,之後在廟前擲杯,求得勝杯者可取走心儀的聖物擺放家中。最受歡迎的是仙姐像,以及七盞代表七位娘娘的花燈。如果得不到首選的東西,可改投其他,例如扇、簪花、長紅和銀鏈玉器等,總之不會空手而回。取了聖物後,明年要購買同樣的東西還神,再進行另一次擲杯競投。
點擊找尋供品
只支援橫向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