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六
七姐诞源自民间流传牛郎和织女于农历七月初七在鹊桥相会的故事,古时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女红是必学的技艺,她们拜祭织女,就是希望求得心灵手巧,来日嫁得如意郎君。但时移世易,今天的女子已踏出社会工作,不再专职于针线手艺。节日的意义消失,参拜的人便愈来愈少,在香港可以看到这风俗的地方已不多了。
乞求巧手
相传织女排行第七,又称七姐或七星娘娘,而七姐诞又名七夕节、乞巧节、七巧节和女儿节等。早在商周时期,已有牛郎、织女诸星的记录,到汉朝出现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并由此衍生出七姐信仰。
公元六世纪南朝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有以下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意思指当晚如有小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就可获织女青睐,乞得灵心巧手。此习俗在广东地区颇为流行,民众称织女为仙姐,并视之为纺织业者、情侣、妇女和儿童的保护神。
七姐信仰
在香港供奉七姐的庙宇中,以坪洲的仙姊庙较为着名。该庙屹立于高台之上,只有一进,面积细小,殿内仅可容身两人。殿前有一拜亭,给善信摆放供品。平日该庙香火不多,到七姐诞也只有数十居民前去拜祭,可见此风俗正走向衰微。
拜七姐通常在晚上举行,坪洲人习惯在七姐诞的前夕,即农历七月初六晚到仙姊庙贺诞。参拜者以中年妇女居多,有些带同女儿到来,希望下一代维系这个传统。问她们心里祈求什么愿望,大都说平安和顺景,姻缘一事未宣之于口,不知道还是不是她们心中最主要的诉求。
独特供品
拜七姐所用的供品与别的神诞不同,相传七姐是一名少女,喜欢打扮,而供品以各种水果为主,还加上女性的日用品,有古老的胭脂水粉,亦有现代的爽身粉,还有纸扇、饰物、毛巾和牙膏等。此外,善信并没有忘记牛郎,供品中有两盆禾秧,代表牛郎耕田的成果。
善信化金银元宝时用纸制的「七姐盆」承托,中央绘有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的彩色图画,六位仙姐在旁观望,周围又画了多种女性用品。善信在「七姐盆」放置小型的「七姐衣」和「牛郎帽」,那帽子写上「七夕牛郎鹊桥会织女」,表达了对姻缘的祈求。
投取圣物
晚上七时许,聚集在仙姊庙的善信增多。此时开始投取圣物,她们先告知庙祝想得到那件东西,之后在庙前掷杯,求得胜杯者可取走心仪的圣物摆放家中。最受欢迎的是仙姐像,以及七盏代表七位娘娘的花灯。如果得不到首选的东西,可改投其他,例如扇、簪花、长红和银链玉器等,总之不会空手而回。取了圣物后,明年要购买同样的东西还神,再进行另一次掷杯竞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