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載入中…
七月初一至廿九/卅日
盂蘭節是香港持續時間最長、遍及範圍最廣的一個節日。每年農曆七月,除了有市民燒街衣供奉孤魂野鬼外,也有許多團體舉辦一天至五天的盂蘭勝會,總數達百多個,以潮州人盂蘭勝會最多(約六十多個),此活動在2010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盂蘭起源
盂蘭勝會習俗由潮汕人帶來香港,他們早年大多從事苦力行業,由於無親無故,生活艱苦,因此同鄉之情濃厚,即使沒有血緣關係,亦稱兄道弟。當有同鄉不幸去世,他們為了慰藉心靈,便按家鄉習俗在農曆七月舉行盂蘭勝會,超渡「好兄弟」(孤魂),同時拜祭神靈,向祖先表達孝道,希望獲得庇祐。
場地布置
潮州人盂蘭勝會以佛教形式舉行(廣府人和鶴佬人採用道教),在場地上通常搭建了臨時的神棚、經棚、神袍棚、大士棚、附薦棚(孤魂棚)、戲棚和辦事棚等。神棚供奉「天地父母」、「南辰北斗」和「諸位福神」,各以一個香爐為代表。
三角碼頭
昔日許多潮州人在三角碼頭工作,該處的盂蘭勝會歷史悠久,舉行日期由農曆七月廿四至廿六日,期間上演三天潮劇神功戲。最初在海旁舉辦,後來搬上東邊街的英皇佐治五世公園,西區公園開闢後遷至該址舉行,現稱中山紀念公園。
佛教儀式
三日的活動中,第一天上午請神。主辦機構成員將神靈由會址請到神棚,給善信上香參拜。之後豎起幢幡,代表招孤魂到來聽經、看戲、玩樂和飲食。場地一角擺放大士王畫像,用以鎮壓孤魂不要作亂。開壇和往後的儀式由佛社居士進行。
第二天傍晚有「安五土」(又稱走五土)儀式,經棚前面放置了五張祭桌,代表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十三名佛社居士手持黃、青、白、紅、黑五色旗,按音樂節奏揮舞和穿梭跑動,用意是請五方神靈前來降煞,消災解難。
第三天下午進行「施食」儀式,由佛社法師誦念《瑜伽焰口》,尾段他向外撒出許多由麵粉做的小粒(又稱石榴果),坊眾爭相搶奪,認為吃了可保平安。儀式完結後,主辦機構的工作人員搬走場中所有與幽魂有關的東西,包括幡桿、燈籠和先人附薦等,拿去火化,寓意恭送遊魂野鬼離開。
派米活動
潮州人盂蘭勝會的最大特色是祭品豐富,神棚內有糕點食品、洋酒飾物,附薦棚旁邊放有白米和日常用品。祭幽儀式結束後,工作人員將白米分發給在外面輪候的市民,他們認為此舉既可幫助貧苦大眾,亦可為自己和先人積福,輪候者則認為這是平安米,大家各有目的,令盂蘭勝會成為一項兼具祭幽祈福和公益行善的民俗活動。
功德圓滿
第三天晚上,主辦機構在場地設宴,大家聚首一堂。期間競投福物(洋酒飾物),價高者得,以彌補盂蘭勝會的開支。最後佛社居士進行一場「走散旗」儀式,在「金童」和「玉女」帶領下,持著令旗在台上左穿右插,向神靈通報此場法事功德圓滿。到深夜,則火化神靈的坐騎和神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