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加载中…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出现已有四、五千年历史,其起源与祭祀有关。后来不同地方的人赋予不同解释,尤以纪念屈原的说法最为统治者受落。相传下来,今天大家已忘记端午节的本来意义,只认识龙舟竞渡和吃糉子。唯独大澳居民仍保留龙舟游涌(又称游神)这项古老风俗。特区政府于2009年向国家文化部申请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获得批准。
游涌源起
据父老所说,大澳龙舟游涌已有百年历史。相传早年发生瘟疫,导致不少人逝世,居民于是请大澳四间庙宇的神灵出来,安放在神艇上,由龙舟拖行巡游于大小水道,沿途祭幽,藉此驱除瘟疫,保佑居民平安。
大澳有众多庙宇,究竟那位神灵在大澳人的心中最重要呢?从接神的次序可知答案。他们先到杨侯古庙迎请侯王,接着到新村天后庙、关帝庙和洪圣庙迎接各庙的主神。游涌活动结束后,他们将神像逐一送返庙宇,次序与接神相同。
五月初五早上接神完毕后,三个渔业行会便一起游涌。按传统规定,由历史最悠久的扒艇行先行,其次是渔业行和合心堂。他们先到杨侯古庙,再绕到新村天后古庙,最后经过关帝庙。期间坐在神艇尾部的人不时化衣纸和撒水饭,祭祀水中孤魂。当神艇经过棚屋时,居民亦焚烧元宝,盼能消灾解祸。
大澳水道纵横,但支流已愈来愈狭窄。由于居民不喜欢自己的棚屋被神艇和龙舟碰到,故现今游涌只在宽阔的大涌上进行,以致游涌时间大为缩减。当载着神像的神艇经过大涌桥和新基桥时,桥上的工作人员将桥升起,让其通行,以示尊崇。传统观念认为,神灵的头顶不能受压,更不能在人的脚下经过。
游涌完毕后,三个渔业行会的神艇各自返回自己的龙趸停靠,刚才领航的三艘龙舟则在扒艇行的神艇前面进行表演赛,让神明观赏。在同一海域此时则举行康乐性质的龙舟竞渡,由于比赛过程较为激烈,故此对一般人来说更有吸引力。
此活动由大澳三个渔业行会举办,分别是扒艇行、渔业行和合心堂,他们代表了大澳的水上和陆上居民。今天渔业已经式微,许多年轻人迁往市区谋生,但每年端午节公众假期,他们大都回来过节,有些人参与龙舟游涌,以继承这项传统。
一切准备就绪后便开始请神,由龙舟拖着神艇前往四间庙宇迎接神灵(渔业行和合心堂在五月初四早上进行,扒艇行在五月初五早上进行)。请神前,负责人先上香问杯,取得神灵同意后,才把其行身像捧出,放在神艇上。
活动举行之前,他们先划龙舟到杨侯古庙后面的荒地「采青」,用斩下的青草拍打龙头,再放入其口中,给龙舟赋予生气。之后返回所属的「龙趸」(临时神棚),在龙头绑上柚叶,又在龙身贴上神符。接着进行「喝龙」仪式,以元宝和柚叶水去秽,再用活公鸡的鸡冠血混和白酒洒在龙舟上,寓意龙精虎猛。
神艇巡游期间化衣,祭祀孤魂野鬼
龙舟和神艇游神现今只行走宽阔的大涌
游涌完毕后,三艘龙舟在神艇前面进行表演赛
划龙舟前先行采青,为龙舟赋予生气
龙舟拖着神艇到宝珠潭的杨侯古庙请神
只支援横向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