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歷史簡介

香港漫畫 黃金八十年代

文︰黃子翔

上世紀八十年代,是香港輕工業興旺的年頭,其中一個在當時冒起的,是漫畫輕工業,這個黃金時代對漫畫發展起着革命性影響。

八十年代香港社會經濟起飛,在漫畫尋娛樂的讀者,需求量與日俱增,致使漫畫供不應求,漫畫從業員必須把出版事務,改革得更具效率,以迎接龐大的讀者群。於七十年代以《龍虎門》(前身《小流氓》)創下輝煌成績,本地漫畫界其中一個重要名字黃玉郎,1979年成立旗下漫畫出版社玉郎集團,向其他輕工業取經,開創了流水作業的漫畫生產模式,把製作上不同步驟交予專人負責,例如主筆、編劇、風位、背景、上色等等,儼如工廠一個個分工精細的生產部門,這種「啤工」特色,影響了及後、至今的漫畫製作和出版程序。由於效率提升,不少漫畫從雙周刊改為周刊,漫畫工業需求大量人才加入。

此外,漫畫工業的學徒制,為新人提供了入行和培訓的機會,好像馮志明、許景琛、劉雲傑、狄克、司徒劍僑、甘小文等等,而綜合漫畫雜誌如《玉郎漫畫》、《小強漫畫集》,儼如兵工廠一樣,成了他們磨練和發揮的平台,培育他們成為日後漫畫界的中流砥柱。在八十年代迅速冒起的傳奇漫畫家馬榮成,也是在這種流水作業的分工繪畫模式磨練出來的主筆,他曾是玉郎集團年薪最高的漫畫家,所編繪的《中華英雄》十分賣座,一度每期售出二十萬冊,是當時銷量最高的漫畫。他離開玉郎集團後自立門戶,成立天下出版社,亦誕生了大作《風雲》。曾為黃玉郎「大弟子」的祁文傑,亦是助手出身,他輾轉當上文化傳信總經理、玉皇朝董事兼總經理,曾擔任暢銷綜合漫畫雜誌《玉郎漫畫》監製。當時其他優秀主筆,還有邱福龍、文啟明(牛佬)等等。

八十年代的本土漫畫承接七十年代的李小龍功夫熱潮,雖然動作類型仍是漫畫主流類別,但當時的香港漫畫不見得一味打打殺殺,反而題材百花齊放、多變得讓人眼界大開,藉而培育了一班新的漫畫讀者,而讀者從獨愛功夫作品的基層人士,延伸至不同界別,不再囿於市井小民,就連白領階層、專業人士、知識分子都對題材多元的香港漫畫求之若渴,各個職業階級生活穩當,並有餘錢追求漫畫等娛樂,亦揭示了香港社會結構的轉變:從工業年代逐漸過渡到一個以金融和服務業為主的社會。王司馬於1980年開始連載出版的《牛仔畫集》、《牛仔》,便走幽默溫情路線,另一筆觸稚趣的杜琛,推出了《一個嬌》,及後專攻兒童漫畫創作。無獨有偶,兩人的作品都是博益出版社叢書,可見當時主流出版社與漫畫的連繫。

此外,亦有愛情故事如狄克的《情若無花不結果》,而怪力亂神的驚慄鬼故,也在一片刀光劍影中殺出一條新血路,好像分別由玉郎集團旗下的漢民和上官小威所編繪的《怪異集》及《迷離境界》,至今仍叫人津津樂道,以創作歷史漫畫著稱的李志清,早期亦曾編繪鬼故事如〈撲朔迷離〉。

利志達於八十年代後期開始嶄露頭角,自資出版了風格獨特的《同門少年》,及後得出版社賞識推出其他作品,包括《天安門之火》及《香港新風景》,帶領日後獨立漫畫家的創作走向,而於1989年出版的《天安門之火》,取材自六四民運,緊扣了社會政治議題。另一充滿本土特色的《麥嘜》,由謝立文撰寫、麥家碧繪畫,在1988年開始登場,題材圍繞香港的時事和瑣事,不少對白更以廣東話寫成,深受讀者愛戴,它們為日後本土情懷濃郁的漫畫作品,起了一個示範和指標的作用。

此外,香港漫畫研究社亦於八十年代初成立,成員包括莫樺、楊維邦、馬龍、一木、尊子等漫畫家,該社循不同的媒介呈現本土漫畫的另一面貌予海內外的觀眾,包括展覽、出版、撰寫漫畫評論文章、與內地和日本漫畫家作交流等,為香港漫畫發展和研究,留下踏實足跡。

《中華英雄》的文化論述
訪問香港漫畫研究社創會成員
訪問祈文傑先生
訪問杜琛先生
訪問何健唐先生
訪問馬榮成先生
訪問雪晴女士
還原集體回憶
無障礙網頁守則 (打開新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