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麻地的黃色架步和賭檔
平安戲院。甘肅街/彌敦道交界,1930年代。
油麻地雞竇(妓寨的俗稱)亦是楊家大牌檔的常客,楊漢源送過全套打邊爐外賣到雞竇,包括古董般的燒炭用具、碟裝雜錦菜餚及一篩子的蔬菜。廣東道、新填地街、炮台街、廟街是雞竇集中點,大多位於戰後舊樓的閣樓、兩樓和三樓,其中十之六七在租金較高的閣樓,以便嫖客出入。每層有多個房間,單位設有前廳供嫖客等候。六十年代雞竇經營模式主要有兩種,其一是鴇母買入女童供養,待長大後當妓女,此種妓女不少被有錢人包養,收費較高;其二是拆帳形式,俗稱「倒水」,鴇母在橫街小巷的樓梯口拉客,替嫖女引介嫖客,逐次收取佣金。熙龍里和文明里有不少低檔次雞竇,以「某某公寓」為名,內部環境污穢不堪,收費可低至五元。楊漢源感慨落火坑者難以轉行,年老妓女難以「飲井水」(從良的俗稱),大多在年老時改在街上扯皮條為業,或在雞竇打掃和供應茶水。有些財力雄厚的雞竇主以連鎖式經營,在不同舊樓租用多個單位營業。楊漢源見證區內黃業的變遷,最早期妓寨以「池」字為名,分佈於上海街、吳松街、白加士街、佐敦道一帶,諸如「玉骨池」、「陶陶池」、「華麗池」、「海心池」等。「一樓一鳯」是較近期的經營模式,部份是妓女自僱開業,部份是雞頭與妓女拆帳,兩種模式的經營者均要繳交保護費。至於現時的雞頭流行北上請妓女,以偷渡或旅遊名義來港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