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父子公司

在1946年,邵邨人回港接收「南洋片廠」之初,曾把片廠租予「大中華影片公司」,合作拍片,其後他又把片場收回,於1952年創辦「邵氏父子公司」,以拍攝國語電影為主業,供應香港市場及邵仁枚、邵逸夫在星馬地區旗下的戲院,1954年及55年拍攝的《人鬼戀》、《梅姑》更分別獲得東南亞影展的最佳美術及童星獎。與此同時,邵氏兄弟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泰國以及爪哇等地已建立起龐大的院線網,旗下控制了逾百家電影院。11

在戰後香江,除了「邵氏父子公司」活躍一時外,「長城」、「鳳凰」等新興勢力,加上由星馬資金支持的「電懋」亦插足影業,大量製作國語影片,令邵氏影業面臨不少挑戰,為了穩著片源和影片素質,支撐起邵氏在星馬龐大的院線業務,邵逸夫在1957年從星加坡遷到香港,翌年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開展製片業務,在九龍清水灣購地,邀來從上海南下的建築師甘洺((Eric Cumine 1905-2002) 協助規劃,參考荷里活的例子,籌建片廠;這個邵氏影城投資千萬,佔地約六十五萬平方尺,內有攝影棚,配音、放映、錄音、洗印設備及員工宿舍,可供流水作業,單是編劇和技術人員(包括木工、電工、美術人員、錄音師及攝影師等)便有數百人,在高峰期,邵氏片場的影片年產量便高達四十部。12

註釋
11〈星.馬地區戲院網鳥瞰〉,載《南國電影》,37期,1957年6月,頁2。

12〈邵氏成就更進一步〉,載《南國電影》,143期,1968年7月。邵氏影城在1961年完成第一階段的工程,正式啟用。第一階段的邵氏影城,面積達六十五萬平方公尺,建有六個隔離獨立的拍片廠棚,購置了最現代化的拍片設備,率先使用「邵氏綜藝體弧形寬銀幕」的製作技術,領導香港電影工業隨即進入尖端科技的新時代。其後,邵氏更增購大量彩色沖印設備,每日可沖印彩色影片四萬呎至四萬八千呎。由於彩色沖印技術和方法推陳出新。1961年底更建成辦公大樓、配音間、沖印間、餐廳和職員宿舍等,全部工作人員工作人員,於是年遷入影城辦公。 到了1962年,影城再開始第二階段的擴拓,1964年再鋪平了二十萬平方公尺的使用地,加建六個攝影棚及彩色影片洗印大樓,亦裝置了第一流設備的新款沖印機,每月負責供應香港、台灣與及星馬和東南亞各地大量影迷索取的明星甫士咭照片逾十萬張。踏入1967年中,影城終於完全落成啟用,一共佔地八十五萬平方尺,有十二個攝影棚,可以同時地拍攝十二部影片,而拍成的影片,可在佔地二萬五千平方尺的彩色片洗印間出來。這洗印間的設有完善的機器設備,技術人員逾三十人,每小時能洗出底片一千尺或印出子片五千尺。〈邵氏豐收的一年〉,《南國電影》,83期,1965年1月,頁70—71。


邵氏父子公司 - 圖片區

 

遵守2A級無障礙圖示,W3C (打開新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