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塘西风月,一切要由1840年代香港开埠讲起。
英国人接管香港岛后,将香港开放为自由港,资金丶人流和货物都可自由进出,引来世界各地一心想到新兴市场创一番事业的人。除了英国人和中国人外,亦有大量欧美丶日本丶印度和东南亚的单身汉来港,来港者因年青丶或因当时香港环境恶劣,又或因只视香港为短期搵食之地,所以绝大部份都是只身而来。据1845年的官方统计,当时香港有31间妓院,共一百五十多名妓女,次年政府开始向妓院发牌和徵税。
洋人之中,以英国水兵和各国海员为最主要客源。水兵和海员大多是年轻壮男,当时战事频繁,海盗猖獗,航海风险高,加上医药落后,不是人人都能活着回老家,所以他们就过着朝生暮死的生活,长期困於海上自然苦闷不堪,一旦到香港上岸就当然生龙活虎了!当时的水兵和海员都於金钟的皇家海军基地或湾仔的货运码头上岸,西面的中环是高级洋妓大本营,对军官和高级船员当然不成问题,但卒仔和水手粮饷有限,消费力低,唯有朝东往湾仔春园的「大冧把」玩乐一番。
湾仔春园原本是开埠初期第二大洋行颠地洋行的大本营及大班府第,后来颠地破产,春园街及三板街一带改建成一排排两丶三层高的唐楼和洋楼,渐渐成为中下阶层洋人及华人聚居的地方,并且发展成次级洋妓的集中地,专以消费力较低的老外为目标。为方便他们寻花问柳,所有妓寨就把街道门号的英文字样「No.」(number)大字写在门口上作为标记,港人取其广东话谐音称之为「大冧把」。
湾仔区除了有「大冧把」外,后来沿海的骆克道亦变成红灯区,当中以日妓最为着名,那儿在其后的日治时期内更是日军每晚胡天胡帝之地,时至今日骆克道依然是香港的红灯区,堪称湾仔的「百年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