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塘西風月,一切要由1840年代香港開埠講起。
英國人接管香港島後,將香港開放為自由港,資金、人流和貨物都可自由進出,引來世界各地一心想到新興市場創一番事業的人。除了英國人和中國人外,亦有大量歐美、日本、印度和東南亞的單身漢來港,來港者因年青、或因當時香港環境惡劣,又或因只視香港為短期搵食之地,所以絕大部份都是隻身而來。據1845年的官方統計,當時香港有31間妓院,共一百五十多名妓女,次年政府開始向妓院發牌和徵稅。
洋人之中,以英國水兵和各國海員為最主要客源。水兵和海員大多是年輕壯男,當時戰事頻繁,海盜猖獗,航海風險高,加上醫藥落後,不是人人都能活著回老家,所以他們就過著朝生暮死的生活,長期困於海上自然苦悶不堪,一旦到香港上岸就當然生龍活虎了!當時的水兵和海員都於金鐘的皇家海軍基地或灣仔的貨運碼頭上岸,西面的中環是高級洋妓大本營,對軍官和高級船員當然不成問題,但卒仔和水手糧餉有限,消費力低,唯有朝東往灣仔春園的「大冧把」玩樂一番。
灣仔春園原本是開埠初期第二大洋行顛地洋行的大本營及大班府第,後來顛地破產,春園街及三板街一帶改建成一排排兩、三層高的唐樓和洋樓,漸漸成為中下階層洋人及華人聚居的地方,並且發展成次級洋妓的集中地,專以消費力較低的老外為目標。為方便他們尋花問柳,所有妓寨就把街道門號的英文字樣「No.」(number)大字寫在門口上作為標記,港人取其廣東話諧音稱之為「大冧把」。
灣仔區除了有「大冧把」外,後來沿海的駱克道亦變成紅燈區,當中以日妓最為著名,那兒在其後的日治時期內更是日軍每晚胡天胡帝之地,時至今日駱克道依然是香港的紅燈區,堪稱灣仔的「百年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