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
吳氏追認九世的吳成達祖為總太公,約於15世紀初在衙前圍開基。從十一世起吳氏分為4大房,分別是長房、二房、三房和四房,以四房的嘗產和人丁最盛,可再分9條分支,即十六世的朝鳳、存鳳和達鳳,十九世的德高、俸高和翰高,二十世的臣任、周任和清任。從清順治年間至清末,部份族人遷往各地,近者如沙埔、東頭、石鼓壟等村,遠者如小瀝源、將軍澳、南丫島等地,朝鳳一房更移居外國。香港淪陷前在衙前圍定居的吳氏族人以四房佔大多數,其餘三房只剩寥寥數戶。從1940年代至今,族人陸續賣屋和遷出。 吳成達祖主要嘗產有吳氏宗祠及鄰近的田地,以及與陳、李兩姓共佔的天后宮和三姓祖屋。祠堂建於1894年,位於圍外(今東頭邨旺東樓),祠堂同時用作辦義學,讓族中子弟接受教育。1950年代政府徵收祠堂的地段,補回旁邊的空地,為吳氏重建宗祠,並撥款資助興建至德公立學校,由吳成達祖與政府人員合組校董會。吳成達祖墳原位於沙田頭(今新蒲崗衍慶街),日治時期湮沒,戰後族人改往祠堂祭祖。今天吳氏已傳至卅一世,散落在香港九龍新界各區、以至移居海外的族人,仍然熱中參與氏族活動,包括祭祖、慶祝天后誕、打醮、管理祖堂物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