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埠初期,灣仔稱為下環,原是西面的金鐘及東面摩理臣山兩座伸出海面的山咀之間的一個淺石灘,天然海岸線西起今日皇后大道東大佛口,東延至律敦治醫院山腳下的灣仔道,這個弧形的海岸形成一個小海灣,所以就被稱為灣仔。當時灣仔有一條河流,從灣仔峽山上流向今日的石水渠街及春園街後直出海面,即今日莊士敦道的位置。亦即是說,凡今日皇后大道東以北的地方,昔日都是一片汪洋,後來經百多年來的幾次填海才形成的。
開埠前,灣仔只有數十原住民聚居,以採石為生。開埠後不久,當時寶順洋行的大班顛地看中灣仔有河流水源和海灣避風,具備建設成商業基地的條件。顛地投得灣仔沿岸土地的地權,於是在海旁進行鞏固工程,今日介乎皇后大道東與莊士敦道之間的土地便是當時平整出來的。
顛地在灣仔海旁大建碼頭供船隊停泊,又興建倉庫、辦公大樓、豪華的大班府第「春園」和工人宿舍等設施營運其龐大的商貿金融王國,包括盛極一時的鴉片貿易。當時顛地的船隊多數由灣仔來往廈門和汕頭,而於灣仔聚居的顛地華工亦多來自兩埠,所以日後便在海旁原顛地碼頭貨倉的位置出現了廈門街和汕頭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