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塘及牛頭角新社區在新填地上逐漸成形


到1966年,觀塘及牛頭角新填地上的新社區已完全成形,圖中正中央是區內交通主命脈觀塘道,圓形的觀塘道迴旋處清晰可見。政府把馬路以南的臨海地段闢作工業區,而以北的山坡地帶則成了住宅區。當時的住宅區先由山腳開始發展,由下至上可見到新近落成的翠屏道徙置區、和樂邨、因治安差而有「紅番區」之稱的裕民坊、仁愛圍大笪地、金僑華廈、銀都、寶聲戲院、觀塘政府合署、花園大廈及仍在興建中的牛頭角上邨。今日功樂道及康寧道所在的鱷魚山(後改稱樂意山)則仍在平整中,而在毗連的龍山上則建有龍山平房區和復華村,後者是一個主要由國民黨軍眷聚居的寮屋區,起名都以「復華」、「振華」等字眼為主。今日的康寧道球場當時為政府定下的「特許地區」,容許搭建臨時木屋區之用。當時九龍灣新填地正從兩端一起迎頭進行,日後為機場及各配套行業提供大片土地發展。圖中除了新13/31跑道清晰可見外,亦可在右上角看到舊13/31跑道的遺跡,足見舊跑道對準昔日的牛頭角及觀塘山崗地帶,飛機升降實在危險。




[第24張, 共 28 張]
無障礙網頁守則 (打開新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