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向來是傳統的粵劇重鎮,1949年之後,因為政治動盪,紅伶戲班更多以港為基地,粵劇粵曲人材,新老結合,陣容鼎盛。很快,香港轉型,粵曲粵樂跟著轉型,它走的路,跟新興的電聲媒體,息息相關。
首先,部份粵劇團隊藝人因為市場相對興旺,加上拍電影容易帶來收益,而表現因循,演藝停滯不前。
同樣條件,卻促使另一部份團隊藝人,借助電台和電影的技術和平台,鑽研粵劇演藝。他們刻意發掘新興電聲媒體的潛力,積極灌錄唱片和製作電影,並因應這些媒體的特性,創造新的表演美藝,延續自三十年代已經開始的粵劇現代化改革。
黃湛森自幼多聽粵曲、常看粵劇,在舞台、銀幕和大氣電波,透過紅線女、馬師曾、任白和唐滌生等人的傾情演出,親身體會粵劇現代化的細藝和感動。
李後主 之 長相思 (1968)
黃湛森有份參與並留下歌聲的電影《李後主》,是粵劇現代化的一個里程碑。
黃湛森有份參與並留下歌聲的電影《李後主》,是粵劇現代化的一個里程碑。
「自幼就在『東樂戲院』看任姐和紅線女演戲,想不到會有機會站在這位一代紅伶旁邊,為她伴唱。『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烟水寒……』我們一群男聲,音量加起來,是很不弱的。可是任姐一開腔,我們全讓她的金嗓,壓了下去。那天,我明白了什麼叫做『響遏行雲』。」(黃霑, 1990,「響遏行雲」)
Loading the player...
作曲:于粦
作詞:李煜
主唱:任劍輝
一重山,兩重山,
山遠天高煙水寒,
相思楓葉丹。
菊花開,菊花殘,
塞雁高飛人未還,
一簾風月閒。
11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