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向來是傳統的粵劇重鎮,1949年之後,因為政治動盪,紅伶戲班更多以港為基地,粵劇粵曲人材,新老結合,陣容鼎盛。很快,香港轉型,粵曲粵樂跟著轉型,它走的路,跟新興的電聲媒體,息息相關。

首先,部份粵劇團隊藝人因為市場相對興旺,加上拍電影容易帶來收益,而表現因循,演藝停滯不前。

同樣條件,卻促使另一部份團隊藝人,借助電台和電影的技術和平台,鑽研粵劇演藝。他們刻意發掘新興電聲媒體的潛力,積極灌錄唱片和製作電影,並因應這些媒體的特性,創造新的表演美藝,延續自三十年代已經開始的粵劇現代化改革。

黃湛森自幼多聽粵曲、常看粵劇,在舞台、銀幕和大氣電波,透過紅線女、馬師曾、任白和唐滌生等人的傾情演出,親身體會粵劇現代化的細藝和感動。

慈母淚 之 中秋月 (節錄) (1953)

紅線女除了在舞台演出,也參與拍攝電影,黃湛森一看再看的就包括《人隔萬重山》和《慈母淚》。紅線女自己也說,她參與演出的電影超過九十部,以《慈母淚》為最愛。

Loading the player...

撰曲:盧家熾
編劇:李願聞
主唱:紅線女

「第一段」
(音樂托白)
又快到中秋節,天上個月一樣咁圓,
唉!可惜人事全非咯。
(小曲)月窺人。光華滿眼。
情夢不温。滄桑人事比烟雲。
風中殘燭我傷神。心魂誰慰誰慰心魂。

(乙反南音)
唉!慈母淚,種愁根。
情花愛果出何曾。三十年來情與恨。

「第二段」
化成恩怨兩難分。慘吐紅冰郎不幸。
最苦就係嬌兒愛女都化作那寃魂。
(拉腔過序)
7 / 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