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向來是傳統的粵劇重鎮,1949年之後,因為政治動盪,紅伶戲班更多以港為基地,粵劇粵曲人材,新老結合,陣容鼎盛。很快,香港轉型,粵曲粵樂跟著轉型,它走的路,跟新興的電聲媒體,息息相關。

首先,部份粵劇團隊藝人因為市場相對興旺,加上拍電影容易帶來收益,而表現因循,演藝停滯不前。

同樣條件,卻促使另一部份團隊藝人,借助電台和電影的技術和平台,鑽研粵劇演藝。他們刻意發掘新興電聲媒體的潛力,積極灌錄唱片和製作電影,並因應這些媒體的特性,創造新的表演美藝,延續自三十年代已經開始的粵劇現代化改革。

黃湛森自幼多聽粵曲、常看粵劇,在舞台、銀幕和大氣電波,透過紅線女、馬師曾、任白和唐滌生等人的傾情演出,親身體會粵劇現代化的細藝和感動。

粵曲現代化

粵樂世界,歌壇之外,更重要的是戲班。

五十年代,電台電影和唱片工業發達,幫助推廣戲班粵劇粵曲,也為它帶來挑戰。

面對新的形勢,部份伶人戲班開始借助新的電聲媒體提供的技術和平台,刻意在劇本、配樂、唱腔、舞台佈景等方面,引入話劇、電影和其它地方戲曲的原素,更新戲曲舞台表演的舊貌,並積極灌錄唱片和製作電影,創造新美藝。

黃湛森自幼多聽粵曲,在不同場合直擊了這個現代化的工程,對紅線女、馬師曾、任劍輝、白雪仙等教人目眩的舞台造詣和粵曲新聲,終生不忘。在這一節,我們選播了這四位伶人和他們相關的劇團 ﹣真善美和仙鳳鳴 ﹣的作品,重訪粵劇現代化幾個重要的地標。



Loading the player...
5 / 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