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向來是傳統的粵劇重鎮,1949年之後,因為政治動盪,紅伶戲班更多以港為基地,粵劇粵曲人材,新老結合,陣容鼎盛。很快,香港轉型,粵曲粵樂跟著轉型,它走的路,跟新興的電聲媒體,息息相關。
首先,部份粵劇團隊藝人因為市場相對興旺,加上拍電影容易帶來收益,而表現因循,演藝停滯不前。
同樣條件,卻促使另一部份團隊藝人,借助電台和電影的技術和平台,鑽研粵劇演藝。他們刻意發掘新興電聲媒體的潛力,積極灌錄唱片和製作電影,並因應這些媒體的特性,創造新的表演美藝,延續自三十年代已經開始的粵劇現代化改革。
黃湛森自幼多聽粵曲、常看粵劇,在舞台、銀幕和大氣電波,透過紅線女、馬師曾、任白和唐滌生等人的傾情演出,親身體會粵劇現代化的細藝和感動。
鳳閣恩仇未了情 (節錄) (60年代)
Loading the player...
撰曲:徐子郎
編劇:徐子郎
主唱:麥炳榮(飾君雄)
鳳凰女(飾紅鸞)
君雄:(斷頭起,小曲「胡地蠻歌」)
一葉輕舟去,人隔萬重山,
鳥南飛,鳥南返,
鳥兒比翼何日再歸還,哀我何孤單。
紅鸞:(小曲)
休涕淚,莫愁煩,
人生如朝露,何處無離散,
今宵人惜別,相會夢魂間,
我低語慰檀郎,輕拭流淚眼,
君莫嗟,君莫嘆,終有日,
春風吹渡玉門關。
19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