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向來是傳統的粵劇重鎮,1949年之後,因為政治動盪,紅伶戲班更多以港為基地,粵劇粵曲人材,新老結合,陣容鼎盛。很快,香港轉型,粵曲粵樂跟著轉型,它走的路,跟新興的電聲媒體,息息相關。

首先,部份粵劇團隊藝人因為市場相對興旺,加上拍電影容易帶來收益,而表現因循,演藝停滯不前。

同樣條件,卻促使另一部份團隊藝人,借助電台和電影的技術和平台,鑽研粵劇演藝。他們刻意發掘新興電聲媒體的潛力,積極灌錄唱片和製作電影,並因應這些媒體的特性,創造新的表演美藝,延續自三十年代已經開始的粵劇現代化改革。

黃湛森自幼多聽粵曲、常看粵劇,在舞台、銀幕和大氣電波,透過紅線女、馬師曾、任白和唐滌生等人的傾情演出,親身體會粵劇現代化的細藝和感動。

董小宛 (節錄) (1952)



Loading the player...

撰曲:唐滌生
編劇:唐滌生
主唱:芳艷芬

(梵鈴奏歧山鳳引子)
(小曲花心寄)聽歌聲更斷腸魂縈故第﹐我念郎﹐郎念我﹐何日更雙棲青山依舊呀﹐雲雨夢長迷﹐洗卻舊日胭脂﹐摒卻鉛華﹐憔悴為郎腰肢細﹐深宮一入休望回歸。

(乙反二王)一拼艷骨成灰﹐都不作宮牆﹐花卉。我是漢家兒女﹐羞向異族求棲。祇恨今生﹐

(滾花)錯作江南佳麗。若使花容不艷﹐又點會葬入春泥。
14 / 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