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一批在上海橫跨歌影的耀眼明星,南移到港。國語時代曲在短時間內,通過電台電影和唱片製作,跟粵調流行之聲,分庭抗禮。少年黃湛森跟梁日昭老師進出電台和錄音室,遇上不少時代曲的宗師,在那個音樂世界,吸取養份,成為他日後寫曲填詞的一個原點。

因此,黃湛森的音樂啟蒙老師有周璇、白光、張露、鄧白英、龔秋霞、梁萍、屈雲雲,和紅遍五十年代時代曲壇的姚莉。很快,黃湛森知道台前的明星能夠發光,其實得靠幕後眾多詞曲大師,發功創作。他發現姚莉背後有一個天才哥哥姚敏,姚敏左右,有鼎鼎大名的李厚襄、陳歌辛、陳蝶衣、李雋青、馮鳳三和曾經在不同場合跟他同台演出梁樂音。他也遇上一群如假包換的技匠,名字叫菲律賓音樂人。1949年後,一批菲籍樂人,跟著時代的大潮,由上海洋場南來香港,在夜總會、電台和錄音室繼續演奏,並開枝散葉,將音樂傳到香港的下一代。

這群明星、大師和技匠,努力工作,為國語時代曲製造寶藏。五十年代,香港的音樂廣播節目,由這個寶藏取材,取之不盡。

電影名曲

傳播國語時代曲的,除了電台、夜總會,還有電影。在上海時期,時代曲已跟電影互相纏綿推動。五十年代下半期,在港紮根的兩大國語電影公司推出大量歌舞電影,將香港的城市景觀和迷人身段放上大銀幕,叫好叫座。銀幕上時代曲一音九轉,由華爾滋唱到黃梅調,唱故鄉詩情,唱摩登誘惑,愈唱愈熱,令它正式變成香港大眾的流行之聲。



Loading the player...
15 / 4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