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長期是英國的殖民地,經濟上對外開放,文化上對歐西特別寬容,西洋時尚,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已經由中環一帶,向外散播。

1950年代,西洋潮流進一步滲入平民生活。

新一代的潮,由電影帶動。日戰前洋電影在本地放映的數字每年平均超過二百部。黃湛森抵港後,數字有增無減。慢慢,讀番書,看洋戲,玩舶來的呼拉圈和搖搖,在年輕人之中,變得理所當然。

新一代的潮,也由電台帶動。多謝前衛主持人Aileen Woods和Uncle Ray的忘情推介,黃湛森和同輩的年青人,天天靠近電台,面向歐西,貼近流行,學懂將Frank Sinatra、Bing Crosby、Elvis Presley與Benny Goodman一起兼聽,並且在搖頭擺腦之間,確認歐西流行曲在創作、演奏、歌唱、錄音,都不是香港或上海所能望其肩背。

電台廣播歐西流行歌曲,由聽覺開始,經過身軀,製造了新一代的口味和人格。

本地洋風

中國聲音現代化的路,1920年代在上海開始,三十年後,由香港接力踏出。新一代的洋化唱家班,先模仿,再改良,然後創造只此一家的新風格。

詹小屏是黃湛森的老朋友,兩人在1960年第一屆星島業餘歌唱比賽同場校技,結果詹小屏奪得冠軍,黃湛森退出歌壇 (暫時)。之後,詹小屏將她的得獎歌曲Down the Trail of the Aching Hearts 錄成唱片,我們聽過,再比較Patti Page的原唱,結論是小朋友仍需努力。

這張首演唱片之後,詹小屏持續很紅,灌錄了更多唱片。這些往後的唱片,一張比一張成熟,聽後期的歌,我們清楚聽到,小朋友曾經努力,現已長大,用天賦的好聲,唱出只此一家的本地洋風感覺。

詹小屏再努力,也不可能變成Patti Page。但她可以變成詹小屏 ﹣黃湛森和香港的老友詹小屏。



Loading the player...
41 / 4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