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长期是英国的殖民地,经济上对外开放,文化上对欧西特别宽容,西洋时尚,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由中环一带,向外散播。
1950年代,西洋潮流进一步渗入平民生活。
新一代的潮,由电影带动。日战前洋电影在本地放映的数字每年平均超过二百部。黄湛森抵港后,数字有增无减。慢慢,读番书,看洋戏,玩舶来的呼拉圈和摇摇,在年轻人之中,变得理所当然。
新一代的潮,也由电台带动。多谢前卫主持人Aileen Woods和Uncle Ray的忘情推介,黄湛森和同辈的年青人,天天靠近电台,面向欧西,贴近流行,学懂将Frank Sinatra、Bing Crosby、Elvis Presley与Benny Goodman一起兼听,并且在摇头摆脑之间,确认欧西流行曲在创作、演奏、歌唱、录音,都不是香港或上海所能望其肩背。
电台广播欧西流行歌曲,由听觉开始,经过身躯,制造了新一代的口味和人格。
主流唱家班
在披头四未成年之前,欧西流行曲,由美国主导。
在披头四未成年之前,欧西流行曲,由美国主导。
两次大战之后,美国在世界版图上,迅速崛起,取代了史上第一期的工业强国,向全球输出硬件,也输出声音。
美国本土,族裔众多,品味复杂, 一开始就有多元声音。另一方面,流行音乐,紧贴市场,市场变,潮流也变。因此在每个时期,美国音乐,有主流大路,又有旁支小径,并因市场变动,时有更替。
在五十年代,美国本土早前流行的大乐队跳舞音乐,不再流行,在舞场、电影院和唱片工业取代它而成主导的是独唱歌星(vocalist)。杰出歌手的声线、唱功和风釆,变成新一期美国流行曲的商标。战前已露光芒的明星,在战后盛世,因为市场和录制技术一齐发达,变得更加闪亮。与此同时,新的歌手,相继涌现,唱情歌、跳狐步,各见精彩,跟老牌黄金歌星一同造就了欧西流行唱家班最黄金的年代。
黄湛森生于乱世,型容灰暗,在空气中偶遇黄金组合,立刻开眼。
Loading the player...
1 /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