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湛森成长的年代,粤语流行曲在电台音乐广播节目中,只是众声之一,在一个百分之八十居民说粤语的地方,这是出奇的事。
粤语流行曲脱胎自粤乐,在华南社会,有承先启后的优势。但在整个五十年代,这些优势没能实现。黄湛森在前线体会是:粤语流行曲的革命,尚未成功。
那些年,粤语流行曲由选曲、填词、到演唱、伴奏、发行、推广等,都不如对手。美国流行音乐品质高超,实力雄厚,是本土音乐人仰望的典范。国语时代曲二十年代在上海初生,经过多年发育,早上轨道。 1952年后,百代唱片公司在港招揽了国语时代曲的原班人马,由铜锣湾设备齐全(但据说隔音欠佳)的录音室开始,起步重生,成绩立见。与此相比,粤语流行曲起步较迟,规模较小,制作较参差,产品有毛病,结果是间有阵风,但不成巨浪。
黄湛森的体会,不是人人认同。他们说,粤语流行曲有底子,有蛮力,可温文,又鬼马,最好的作品,依着传统,向西洋肆意取材,孕育港式青春,影响遍及星马。
粤语流行曲的身世,十分复杂,是一本待写的书。
唱片与电影
生产欧西流行和国语时代曲的唱片公司,不少属跨国企业,财雄势大。相比之下,主力生产粤语流行曲的唱片公司规模较小、部份兼顾粤曲出版,对于推动这种新兴的平民音乐,有局限。
生产欧西流行和国语时代曲的唱片公司,不少属跨国企业,财雄势大。相比之下,主力生产粤语流行曲的唱片公司规模较小、部份兼顾粤曲出版,对于推动这种新兴的平民音乐,有局限。
虽然如此,在整个五十年代,粤语电影年产量极丰(平均每年150部),其中不少赶上时尚,插曲连篇。影片卖座,同时带动了相关的唱片产品,扩充粤语歌曲在电台的广播,成为推动粤语流行曲的一大动力。周聪、吕红、梁静、邓寄尘和郑君绵一系列平民耳熟能详的作品,皆由银幕先出。
五十年代末,战后婴儿长大,青春变成电影院和人生的焦点。青春电影,要求青春的偶像,和青春的声音。 1959年,黄湛森人生第一以踏上银幕,在青春偶像林凤身旁,吹奏青春的声音。粤语流行曲进一步脱离粤乐,贴近西洋。
这个转型,由林凤开始,到黄湛森一辈长大成人,见过宝珠芳芳,行过璀璨的六十年代,然后跟电视一起进入寻常家,才竟全功。
Loading the player...
16 /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