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向来是传统的粤剧重镇,1949年之后,因为政治动荡,红伶戏班更多以港为基地,粤剧粤曲人材,新老结合,阵容鼎盛。很快,香港转型,粤曲粤乐跟着转型,它走的路,跟新兴的电声媒体,息息相关。

首先,部份粤剧团队艺人因为市场相对兴旺,加上拍电影容易带来收益,而表现因循,演艺停滞不前。

同样条件,却促使另一部份团队艺人,借助电台和电影的技术和平台,钻研粤剧演艺。他们刻意发掘新兴电声媒体的潜力,积极灌录唱片和制作电影,并因应这些媒体的特性,创造新的表演美艺,延续自三十年代已经开始的粤剧现代化改革。

黄湛森自幼多听粤曲、常看粤剧,在舞台、银幕和大气电波,透过红线女、马师曾、任白和唐涤生等人的倾情演出,亲身体会粤剧现代化的细艺和感动。

粤曲现代化

粤乐世界,歌坛之外,更重要的是戏班。

五十年代,电台电影和唱片工业发达,帮助推广戏班粤剧粤曲,也为它带来挑战。

面对新的形势,部份伶人戏班开始借助新的电声媒体提供的技术和平台,刻意在剧本、配乐、唱腔、舞台布景等方面,引入话剧、电影和其它地方戏曲的原素,更新戏曲舞台表演的旧貌,并积极灌录唱片和制作电影,创造新美艺。

黄湛森自幼多听粤曲,在不同场合直击了这个现代化的工程,对红线女、马师曾、任剑辉、白雪仙等教人目眩的舞台造诣和粤曲新声,终生不忘。在这一节,我们选播了这四位伶人和他们相关的剧团﹣真善美和仙凤鸣﹣的作品,重访粤剧现代化几个重要的地标。



Loading the player...
5 / 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