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港遗迹
(1970-80年代)

何绶拍下的昔日筲箕湾阿公岩。帆船乃以往海湾照片的标记。



卅年裹足筲箕湾 沧海桑田转瞬间
大厦如林填海港 提机何处觅归帆

晒布
(1950年代)

相中的漂染工人正在将漂好的布在晒场晾干,是五十年代热门的拍摄题材,现科技先进、设备趋于完善,已不再在厂外设晒场。工人在烈阳下工作,汗流浃背,站于U字构图下,条纹使仰望的主体更突出。



烈阳似火炙肌肤 茹苦含辛永记牢
牛鬼蛇神难利诱 志坚品格树楷模

睡着的西贡渔港村民
(1960-80年代)

含烟小休的西贡渔民。



外发工交货
(1970-80年代)

元州邨是1969年落成的政府廉租屋邨。



为口奔驰
(1950年代)

街头拍摄苦力。60年代前,货仓、码头、工厂及大机构经常能见一群出卖劳力的「咕喱」,一般由中介的咕喱头为一机构招募若干名,前往指定地点工作,全是日薪计算。在路牌或灯柱缠着大竹升和麻绳作为他们的标志。



俗谓行船胜泊湾 辛劳竟日为三餐
一般市况呈平淡 百业商场现困难
画夜奔驰多涕泪 晨昏忐忑乏欢颜
人穷不堕青云志 逆境生涯力挽澜

苦力
(1950年代)

统一码头的苦力。



等开工
(1950年代)

等候工作的苦力。从前用沙艇运来海沙相中苦力正等待搬运工作,卖力的一群可能未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却具品德及正义感,但求无愧于心,分担劳苦工作,为社会贡献一分力。图中的竹升,可说是体力劳动的谋生工具和标志,由于侧逆光呈黑像,虽处城市的复杂线条背景,但色调烘托得宜能突出及具深度感。图示中区恒生银行兴建时的骨骼架构,右邻是继后的总行大厦。



烈阳似火炙肌肤 茹苦含辛永记牢
牛鬼蛇神难利诱 志坚品格树楷模

消失的行业:面粉公仔
(1970-80年代)

手工制作的玩偶常用于各种民间说唱艺术中。



黄连风炉
(1960年代)

消失的行业 – 黄连风炉。50年代前,柴枝仍是主要燃料,家用的炉传统称为黄连风炉,初以顺德黄连的泥作原料烧成,故以此为名,亦能以炭为燃料,曾一度盛行的酒楼到会筵席,便要带备巨型的该类炉到富户家烹调。自煤油作燃料后,不少人转用火水炉,风炉亦逐渐减少,后来更被煤气及石油汽用炉取代。图片摄自香港新界,相中人物正在制作炉坏,曝晒后才入窰烧成,逐个以粗铁线箍紧炉身才推出市面。



黄连优质制风炉 耐用安全加铁箍
厨具燃油新改革 推销难望展鸿图

星光行外的三轮车伕
(1970年代)

尖沙咀星光行外,人力车伕等待生意。



星光行
(1970年代)

尖沙咀星光行外,模特儿以人力车拍摄宣传照。



北角沙厂
(1950年代中)

码头苦力走跳板上船挑运沙泥。



码头起卸工人
(1960-70年代)

大角咀避风塘堤岸一隅。使用了黄色滤镜使云彩更添华丽。从前用沙艇运来海沙相中苦力正等待搬运工作,卖力的一群可能未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却具品德及正义感,但求无愧于心,分担劳苦工作,为社会贡献一分力。



烈阳似火炙肌肤 茹苦含辛永记牢
牛鬼蛇神难利诱 志坚品格树楷模

消失的行业:磨刀
(2000年代)

街头磨刀是濒临消失的景象。



荔园撑艇仔
(1970年代)

背景是美孚新邨。



难得一见
(1950年代初)

街头猎影女佣。自香港工商业发展,很多女佣粉粉投入工厂工作。本地女佣不但无语言隔膜,而且多有归属感,大户人家仍宁付出较高薪宁雇月传统佣工也不选择外佣,传统女佣多来自南海、番禺、顺德等地。尤以顺德为多,爱梳起独身。白衫黑裤习惯成为制服,留长辫更是早期女佣的标志。



劈石
(1960年代)

明爱医院斜路工程,为扩阔而进行爆钻工程。何绶指记忆所及,工地有人持红旗在路两端截停交通,车辆行人暂时停顿,并有人敲慢锣示警,最后以急锣声中引爆,锣声仍继续时表示另一次的引爆,待锣止后交通才恢复。主体正在重锤将山石化整为零,打成粒子作混凝土铺路。



移山计划确艰难 锄铲焉能破石顽
今日工程施爆钻 蜿蜒大路越关山

开山
(1960年代)

昔日北裁判法院的一段大埔道(当年未称为公路;北九龙裁判法院亦尚未建成),为扩阔而进行爆钻工程,工程地点为今天嘉顿总办事处。何绶指记忆所及,工地有人持红旗在路两端截停交通,车辆行人暂时停顿,并有人敲慢锣示警,最后以急锣声中引爆,锣声仍继续时表示另一次的引爆,待锣止后交通才恢复。山石嶙峋,侧光照明下呈低色调背景,突出主体持风钻分解巨石,撞击时溅出岩石的尘状微粒,营造动态。



移山计划确艰难 锄铲焉能破石顽
今日工程施爆钻 蜿蜒大路越关山

水兵乘客
(1960年代初)

摄于遮打道立法会及木球会。



人力车
(1960年代初)

摄于遮打道立法会及木球会。



鋅鐵水桶
(1970年代)

旧行业梓铁水桶。以往食水不足需要制水,家家户户一般一家买一个水桶。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