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童年
(1960-70年代)

新年期间儿童放烟花耍乐。儿童正陶醉在新年假期、燃烧爆竹的乐趣,观看燃放「龙吐珠」的烟花。由于背景暗沉,人物依然突出。何绶家中孩子翻阅照片,对相中童年友伴产生感触,由于升学或他迁已失去联络。



往日童年不识愁 共同玩耍乐无忧
廿年人事多迁改 难觅图中旧侣俦

一点光
(1960-80年代)

苏屋邨楼层构图。摄影取材其中一个突出主体的方手法是暗处一明灯,偶遇明亮的拍摄目标,拍摄时尽量以低沉背景衬托,色调越深,主体越是突出。同时,关键亦在于不容有同等明亮体积物体出现画面上,采景构图时亦须设法裁去,如果不得已兼括入画,则在暗房加工,减低明亮度或用电脑删除。这照片亦是经加工的成果,把主体外整个背景加深色调,以加强明月悬空的效果。拍摄现场是居处遥对的大厦,以135mm焦距镜头,黑白菲林拍摄,从镜管看得见一髹漆工人在将铁丝网扫新漆,得天空光处烘托突出主体的剪影。



大厦落成画意框 线条结构显堂皇
色层细腻虽昏暗 夺目全凭一点光

粉饰苏屋
(1960-80年代)

苏屋邨外墙图案构图。蜂巢式图案,由圆和方点横排结构,观者可作为交叉线的密集去欣赏,同时也看到无数的等边三角形重叠着。这细致图案,由黑色背景烘托出来,白衣主体的体积则较图案的单元点大,不致受到干扰,工作梯的线条亦起对比作用。



楼房容改易衣裳 美化门窗共粉墙
内壁专挑涂乳漆 外观独选扫灰浆
长期积垢羞颜面 新貌焕然喜气洋
明白慢工成细货 精妍技艺若雕镶

危生瞬间
(1960-80年代)

无人看管的孩童攀上铁丝网。以往家中父母为口奔驰,在街上不时看到小童无人照顾,在街上游玩。照片于苏屋村拍摄,孩子无知,攀登铁丝网远眺,甚为危险。对角线构图的铁丝网,由主体开始向左倾斜,观赏视线由右向左泻溢出画面,但有路灯起堵截作用。



期增视野坐高栏 毕竟危机生瞬间
暑假学童疏管教 岐途难返泪偷弹

提灯夜
(1960-80年代)

中秋夜苏屋邨广场。荧光灯的冷调光线衬托下,儿童的暖光彩灯显得份外美丽突出。随着儿童渐长,玩彩灯兴灭,提灯盛会场面也逐渐萎缩了。由于弱光环境而采较长时间曝光,动作大的人,影像便呈模糊,持彩灯走动的便成光带。获宾得相机国际摄影比赛四奖及铜牌。



月球探索证无神 秋节依然好气氛
五色彩灯齐会集 孩童结队享欢欣

竞赛中的儿童
(1970年代)

苏屋邨旁的李郑屋村捕捉儿童动态。



苏屋地图
(1970-90年代)

刻在方格砖墙上的早期苏屋邨地图。



饭后闲聊
(1960-80年代)

苏屋邨居民闲聚。50年代家用冷气机属于奢侈品,晚上闷热,不少人在晚饭后到广场乘凉,遇到相识的坊众便一起聊天,形成社交活动。



黄昏夜后共商量 灯下闲谈物价扬
何处市场廉且美 胜提张短李家长

苏屋月夜
(1970-80年代)

苏屋邨的月夜。照片摄于苏屋邨,由于月光明亮,如与地面景物同时拍摄,不但会曝光过度,不能突显层次,或因快门长期开启,而拍成一个椭图形。此图以幻灯片拍摄,先拍景物,后转向月亮,以重拍手法作两次曝光。照片获得台北全国影展优异奖。



井然有序
(1960-80年代)

井然有序的屋邨走廊格局。



危站栏杆
(1960-80年代)

油漆工人在粉刷大厦外墙。



話當年
(1960-80年代)

原为广场,后改建成停车场。



中秋在苏屋
(1960-80年代)

提灯赏月的街坊。



髹外墙
(1960-80年代)

高空工作的髹油工人。



街坊闲聚
(1960-80年代)

街坊在绿树成荫的公园闲聚。



准备升空
(1960-80年代)

工人调校工作台,准备升空工作。



苏屋村停车场
(1970年代末-80年代)

原地面为苏屋邨停车场,后来改建为多层停车场,楼下为酒楼。



粉饰工程
(1960-80年代)

油漆工人粉刷大厦外墙。



大雨过后
(1960-80年代)

鹅卵石地台将小童和清洁工分割,组成对比分明的构图。



侄儿
(1970-80年代)

相片拍摄于苏屋邨,图中两个孩童是同屋居住的侄儿。



家书
(1960-80年代)

苏屋邨聊天的老人。帝制时代流传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形成不少文盲的妇女。何绶遇上苏屋邨前石栏巧遇一老翁与老妪,在逆光下读信,联想到可能老翁在为老妇看家书。华侨出外谋生,经久才得一纸通讯,前贤说「家书抵万金」,可知讯息的珍贵。



爱儿负笈往欧西 学业有成冠试闱
升职加薪诚喜事 明年兼且抱孙归

但愿时光倒流
(1960-80年代)

坐在秋千的老人。在游乐场所拍照,易受背后杂物或色斑干扰,此照也不例外,但何绶居住于苏屋邨,到处能找高处俯摄角度,以树梢为前景,画面比较简洁。秋千是儿童生活的一部份,今两老占坐,触发联想,他们可能在感怀相诉:劳碌数十年,从未尝过快乐童年而感遗憾,望时光能倒流。



辛劳几十秒 白发始离休
唯一祈心愿 时光能倒流

苏屋邨泊车位
(1960-80年代)

苏屋邨泊车位置的车群。苏屋邨住户资格申请较严谨,住户大多有固定职业,不少人的经济能力足以负担养车。



勤读
(1960年代)

楼梯间勤读的小孩。在60年代自修室设备不如今天多,居住环境比较嘈吵的学生便只好到公园、球场等较静的地方温习,不便远离家门的便到大厦的太平梯去阅读,既清静,亦有足够光线。



穿墙夜读望登科 烛焰青灯亮几何
昼间定怕光炫目 宁忍眼矇受折磨
当今晚黑同璀璨 减压松弛赏乐歌
惜阴假日仍开卷 饱学前途好切磋

小心啊!
(1960-70年代)

在梯间玩耍的儿童。年长的小童先帮年幻的爬上横梁坐稳,然后自己攀上,唯剩余的空间无多,攀上去时有点吃力。小童身处的地方是斜坡石级底部的支柱,像英文字母的H字构图,亦是小童嬉戏的地方。



稳牢石柱矗无危 横坐水平亦较低
好动孩童贪嬉戏 攀登安否在人为

晒寒衣
(1960-80年代)

广场晒衣物的居民。以往有习俗在吃过五月粽后将寒衣、棉被曝晒,待冷却后才收藏起来以免在衣柜里发霉。近年气温趋向升高,农历三四月间已见有人把棉被包裹起来,在这段时间何绶常见居民在附近广场晒衣物,一堆堆的构成不规则图案,采俯角拍摄。



四月棉衣未敢送 以防料峭春寒冻
迩来温度渐提升 姑洗被裘忙入杠

攀上蓝天
(1960-80年代)

小孩仿佛希望爬高来拾风筝,又像想触及一片澄蓝的天空。



攀爬地球
(1960-80年代)

巨大的攀爬支架。



月夜
(1960-80年代)

苏屋邨的月夜。此照片拍摄于苏屋邨,由于月亮本来很光亮,如与地面景物同时拍摄不但会曝光过度,显不出层次,或因快门长时间开启而成椭图形。处理方法多是分别拍摄后叠底印放成照片,此图以幻灯片拍摄,先拍景物后转向月亮,以重拍手法作两次曝光。获得台北全国影展优异奖。



秋夜素娥孤独缘 楼层北向赏无缘

几何图案
(1960-80年代)

油漆工人为苏屋邨外墙髹油。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