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以來,撰曲人把南音寫入粵曲粵劇的例子甚多。例如新馬師曾唱南音甚為著名,作為撰曲人,既然他擅長唱南音,那就寫進去給他唱,既受歡迎,旋律又好聽,觀眾會喜歡。所以,粵曲、粵劇是包羅萬有的,這亦反映出當時南音非常流行,如南海十三郎、唐滌生那個年代,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裡,到處都可以聽到南音。
三十年代以來有很多,爲什麽會這麼做呢?我舉個例子,就是新馬師曾,他唱南音是很出名的,那你作為撰曲人,既然他擅長這件事,那就寫進去給他唱嘛。那一段會受歡迎,觀眾又喜歡聽。所以,情況就是,其實任何會寫詩詞、會寫戲曲、會寫上下句的人都會寫南音,寫文字是不需要懂音樂的。我寫了一段唱詞,然後讓他唱南音,老倌就會唱了。就等於說是,這一段是木魚,這一段是南音,這一段是梆黃,對於他來說是沒有問題的。只不過多了 variety(變化),旋律又好聽,觀眾就會喜歡。所以,任何粵曲,甚麼也可以包攬入內。不過,它的做法是,經過長時期,不是只有一個兩個例子,到了現在,已經成為恒常的一部份了,不會隨便就不要。而且,你要放回南海十三郎,就是唐滌生那個年代,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中,周圍都可以聽到南音,他怎麼可能不會呢?好比說,我喜歡聽很多流行曲,像陳奕迅那些,我想放進我的粵劇裏面,是沒有問題的。粵劇是包羅萬有的。這也可以反映出,當時南音是非常流行的,也有很多人聽。這個decision-making(決策)是很重要的。你不可能選一段沒有人聽、沒有人喜歡的,決定用南音的時候,你肯定認為在繼續的context(內容)裏面是可行的。事實證明確實是可行的。所以你看馬師曾的粵語片,怎麼樣都會有一段南音,就是因為他唱得好,相當「剎食」大家等著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