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甸莊園

渣甸花園

經理說首先要為大家推介的,便是殖民年代「洋行之王」——渣甸洋行(亦稱怡和洋行)位於東角的大班府第「渣甸花園」!

成立於1832年的渣甸洋行由蘇格蘭的威廉渣甸及占士馬迪臣共同創立,二人都曾於壟斷遠東貿易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工作。香港尚未開埠前渣甸已經立足廣州和澳門,鉅富來源主要為當時合法的鴉片貿易,是最大鴉片商,亦是鴉片戰爭的幕後玩家之一,富甲天下。渣甸以香港為總部,上海為營運中心,在全中國各地建立貿易網和生產基地,除鴉片外,其他業務包括買賣各式洋貨、華貨、紡織、醫藥、航運、倉儲、金融投資、保險、地產、工業、機器、五金、鐵路和公共事業等等,是全國最大規模的洋行。

1841年鴉片戰爭期間英軍佔領香港島,並隨即在澳門拍賣香港土地,當時戰爭仍未完結,英國已急不及待將香港島北岸劃出五十幅土地作公開拍賣,其中中環以東的下環(即灣仔)成為了第二大洋行顛地洋行的天下,而渣甸洋行則花了超過五百萬英鎊買下了東角,即今日銅鑼灣東角道、怡和街、百德新街及渣甸坊一帶。當時上述地段是臨海之地,地勢非常優越,有海灣供洋船停泊及築建碼頭、有海濱平地供建貨倉、又有小山居高臨下,更有清溪供水食用。渣甸於是將原位於廣州的總部移師香港,並將此地發展為設有船隊、碼頭、貨倉、工廠、辦公大樓及員工宿舍的總部基地。由於擁有龐大船隊,渣甸故在東角海旁設置大炮,每天正午向海面鳴炮作報時之用,此「鳴放午炮」習俗一直在銅鑼灣海旁保留至今。

今日的波斯富街、禮頓道及怡和街一帶當時是一座天然翠綠山丘,名為東角山,渣甸進駐後又名渣甸山。渣甸洋行就在山頂蓋了一座兩層高歐式豪宅,作為大班府第及辦公室,名為渣甸花園」山上建有馬房和花園,每天下午有紳士淑女在馬伕、管家和傭人的服待下,安坐樹蔭下共享英式high tea。渣甸花園與顛地的灣仔春園一樣,成為開埠初期上流社會的社交「波場」,盡享維港美景。山腳下又建了一座大石門,每天守護著渣甸的紳士淑女乘坐馬車進出。別忘記,當時尚未發明汽車,社會賢達仍然以馬匹和馬車代步!而渣甸花園因毗鄰快活谷,紳士淑女們還經常策騎愛驅離家往馬場跑跑,場面之豪華和氣派令港督都自愧不如。

1923年,渣甸將東角山賣給華商利希慎家族,改名利園山,渣甸將大石門遷往銅鑼灣的貨倉作大門。利氏家族將利園山改成主題公園利園遊樂場,而大班府第則成為酒樓供遊人享用,最後整座利園山在1970年代被移平,發展成今日的模樣;而1972年當銅鑼灣貨倉改建時,渣甸便將大石門送給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遷到賽馬會上水雙魚河俱樂部正門,定名怡和門,高貴地在綠林中屹立至今,擔當香港真正的富貴門。

想有今日「偽豪宅」電視廣告裏有洋妞、有high tea、有馬車、有豪門的歐洲宮庭式生活,渣甸花園是我的首選!

渣甸莊園 - 圖片區
無障礙網頁守則 (打開新視窗)